本申請有關于立體均溫板,尤其是一種立體均溫板裝置,其導熱立板具有流道結構而能夠引導工作流體定向流動。
背景技術:
1、現(xiàn)有的立體均溫板一般包含有基板以及立設在基板上的立板,基板及立板皆為中空且相連通?;鍍葍Υ嬗幸簯B(tài)工作流體,基板接觸熱源吸熱后,其內液態(tài)工作流體汽化而擴散至立板內,經冷確后再落入基板?,F(xiàn)有的立體均溫板其氣態(tài)工作流體擴散與液態(tài)工作流體回流共享立板內的同一空間而使不同溫度的工作流體混合,致使熱能向熱源回流,故現(xiàn)有的立體均溫板散熱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申請?zhí)峁┮环N立體均溫板裝置,其導熱立板具有流道結構而能夠引導工作流體定向流動。
2、本申請?zhí)峁┮环N立體均溫板裝置,其包含導熱基座、導熱立板及工作流體。導熱基座具有熱交換面以及與熱交換面相對的熱擴散面,在熱交換面上定義有熱交換區(qū),導熱基座之內定義有第一腔室,且第一腔室之內壁面附設有第一毛細結構。導熱立板立設在熱擴散面,導熱立板之內定義有第二腔室,在第二腔室之內壁面附設有第二毛細結構,第一腔室與第二腔室以入口以及回流口相連通,第二腔室內設置有流道結構,流道結構連接在入口及回流口之間。工作流體容置在第一腔室,且能夠通過入口流動至第二腔室并經過流道結構后通過回流口回流至第一腔室。
3、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工作流體自熱交換區(qū)朝向回流口的流場阻力大于朝向入口的流場阻力。熱交換區(qū)與入口的距離小于熱交換區(qū)與回流口的距離?;亓骺谠O置有阻力結構。阻力結構具有多個孔隙。阻力結構延伸自第一毛細結構。
4、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中,立體均溫板裝置還包含鰭片組件,鰭片組件設置在導熱立板的外表面。導熱立板包含延伸段,延伸段平行于熱擴散面,鰭片組件設置在延伸段。
5、本申請的立體均溫板裝置使用時,工作流體在熱交換區(qū)吸收來自發(fā)熱源的熱能而汽化,氣態(tài)工作流體流入導熱立板而將熱能傳送至鰭片組件后發(fā)散至環(huán)境空氣中。工作流體能夠通過各流道結構而延長工作流體在各導熱立板內的留滯時間以提升工作流體在各導熱立板的熱交換量。而且,工作流體自熱交換區(qū)朝向回流口的流場阻力大于朝向入口的流場阻力的配置使得工作流體能夠定向流動,即遠離發(fā)熱源流動,因此能夠借由流道結構引導工作流體而將熱能帶離發(fā)熱源所在的熱交換區(qū)。借此使得工作流體具有特定流動路徑而具有較佳并穩(wěn)定的熱傳效率。
1.一種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流體自所述熱交換區(qū)朝向所述回流口的流場阻力大于朝向所述入口的流場阻力。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區(qū)與所述入口的距離小于所述熱交換區(qū)與所述回流口的距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口設置有阻力結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結構具有多個孔隙。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結構延伸自所述第一毛細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鰭片組件,所述鰭片組件設置在所述導熱立板的外表面。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體均溫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立板包含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平行于所述熱擴散面,所述鰭片組件設置在所述延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