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掛鉤在桿狀物體上的連接裝置領域,特別是掛鉤鎖套。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掛鉤在桿狀物體上的連接裝置,大都采用抱箍箍在桿體上。抱箍上用螺栓連接掛鉤,掛鉤用來掛吊較重的物體。但傳統(tǒng)抱箍圓弧半徑往往是按專用桿、專用位置設計制造的,雖然所連接的桿體直徑可以變化,但差異不大,如抱箍半徑與桿體半徑差異大了,則雖然是擰緊了螺帽,雖然夾緊了,但是抱箍與桿體的接觸不是圓弧面緊密接觸,而往往是點接觸,線接觸、面接觸就很少了。對于桿體長度方向直徑都一樣的金屬桿體、塑料桿體,傳統(tǒng)抱箍就存在著打滑、損壞塑料桿體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連接掛鉤的抱箍因桿體直徑變化與桿體接觸不好的缺點,提供一種掛鉤鎖套,以下簡稱鎖套。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掛鉤鎖套,包括圍帶、掛頭、鎖塊、掛塊、掛鉤、絲桿、螺帽。圍帶一端與掛頭連接固定成一體,圍帶另一端與絲桿連接固定成一體。鎖塊中設置有掛槽孔和鎖緊孔。掛塊中設置有掛槽孔。掛塊和鎖塊都穿在圍帶上。鎖塊和掛塊前面安裝有掛鉤。絲桿從鎖塊的掛槽孔中穿過,拉出圍帶,圍帶后端的掛頭掛在掛槽孔的后端被擋住,把絲桿及圍帶順著鎖塊后面方向繞一圈,絲桿端頭穿過鎖塊中的鎖緊孔,把螺帽擰在絲桿上,適當擰緊。使用時,取下螺帽,從鎖緊孔中拉出絲桿,把圍帶圍在所要連接的桿狀物上指定位置,把絲桿穿過鎖塊中的鎖緊孔,把螺帽從絲桿端頭擰進,擰緊即可。鎖塊和掛塊后面都制成v形結構。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1、把掛鉤安裝在鎖塊和掛塊上,用一根圍帶連接一根絲桿,圍在桿體上,經鎖塊鎖緊,使圍帶與桿體能充分接觸,連接可靠、穩(wěn)固。2、用一個掛鉤鎖套,可適用于大小相差較大的桿體。3、對塑料桿體沒有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掛鉤鎖套的結構圖。
圖2是鎖塊結構圖。
圖3是鎖塊的槽孔橫截面圖。
附圖中:掛鉤1、掛塊2、圍帶3、掛頭4、鎖塊5、螺帽6、絲桿7、掛槽孔8、鎖緊孔9、內板面10、外板面11。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是掛鉤鎖套的結構圖。一根圍帶3穿過鎖塊5和三個掛塊2。圍帶3是金屬薄片帶狀型材,帶有少量彈性。鎖塊5是用金屬或塑料材料制成。鎖塊5后方是“v”形面。鎖塊中設置了一條掛槽孔8和一條鎖緊孔9。圍帶3一端與掛頭4連接在一起。圍帶另一端與絲桿7連接在一起。絲桿7從鎖塊5右邊穿過掛槽孔,拉過圍帶3。圍帶3后端的掛頭4掛在掛槽孔的入口端即鎖塊右側面上。絲桿7及圍帶3從掛槽孔8左邊拉出,穿過三個掛塊2,在鎖塊后面繞一圈。絲桿7從鎖塊右邊側面上的鎖緊孔9穿入,從鎖塊左邊側面拉出。螺帽6擰在絲桿上,靠緊鎖塊左邊側面。掛塊2上開設有與鎖塊上相同的掛槽孔。
圖2中,是鎖塊結構圖。圖3中,是鎖塊的槽孔橫截面圖。同時參看圖2、圖3。
鎖塊后面是“v”形結構即內板面10,內板面10與大小不同的圓柱形桿體接觸,都能適應。鎖塊中設置有掛槽孔8、鎖緊孔9。二條槽孔即掛槽孔和鎖緊孔,從鎖塊右邊側面到左邊側面貫通。圖2中的掛槽孔高度方向是可以穿過圍帶3的寬度方向。圖3中是圖2中槽孔的橫截面。圖3中槽孔高度方向是圖2中槽孔的寬度方向。絲桿7和圍帶3都能穿過掛槽孔8。圍帶3后端連接的掛頭4,在圖1中是掛在鎖塊右邊側面掛槽孔8的高度方向。掛頭4的高度方向比圍帶的寬度方向尺寸大。而圖3中,右邊所看到的是掛頭4的寬度方向,即厚度方向。掛頭的厚度方向比圖3中的掛槽孔窄。掛槽孔和鎖緊孔都順著鎖塊5內板面10制成適當圓弧形。絲桿7穿過三個掛塊的掛槽孔,按圖1中帶動圍帶在鎖塊5后面繞了一圈后從鎖塊右邊側面穿進鎖緊孔9。絲桿7從鎖塊左邊拉出。螺帽6擰在絲桿7上,壓在鎖塊左邊側面上。絲桿根據(jù)鎖套連接的桿狀物體大小和受力的大小,直徑一般在四至十毫米范圍。
鎖塊和三個掛塊前面即外板面11上都連接有掛鉤1。掛塊后面與鎖塊后面一樣都是“v”形面。
使用方法:把螺帽取下,反向從鎖緊孔中拉出絲桿,把圍帶及掛塊圍在所要連接的桿體上。把絲桿端頭穿過鎖緊孔,把螺帽從絲桿端頭擰進,擰緊為止。即把圍帶拉緊,鎖套即固定在桿體上。
掛鉤鎖套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多種規(guī)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