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拉鏈,特別涉及一種超薄塑鋼拉鏈。
背景技術:
在制衣行業(yè)中,拉鏈獲得了廣泛普遍的應用。一付拉鏈,包括有一對有齒牙的拉鏈布帶與拉頭。拉頭順著拉鏈布帶的方向滑動,實現(xiàn)拉鏈的分與合功能。市面上現(xiàn)有的塑鋼拉鏈,其齒牙與布帶的結合方式,是將塑鋼齒牙在注塑成型時咬合拉鏈布帶的中心線,以達到行業(yè)相關的物理拉力標準。但是現(xiàn)有技術生產(chǎn)拉鏈齒牙的截面普遍為矩形形狀,齒牙的上下表面均為平面,造成整體厚度偏厚,齒牙體積相對較大,使塑鋼拉鏈產(chǎn)生厚重笨拙的觀感,且拉鏈的柔軟度較差,影響到在與成衣服裝搭配的多變使用,無法滿足服裝產(chǎn)業(yè)輕薄形態(tài)需求的未來趨勢。在己有技術中,雖然有改進產(chǎn)品,但實踐證明,改進效果并不明顯,此等設計應用于衣物服裝的外側面時,也無法解決內(nèi)側面齒牙易刮肌膚以及洗滌時產(chǎn)生刮傷衣物纖維且體積厚重等問題。
本發(fā)明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種種的問題,設計出一種比現(xiàn)有拉鏈更輕更薄的超薄塑鋼拉鏈,以符合現(xiàn)今成衣產(chǎn)業(yè)趨勢發(fā)展中的輕薄衣物搭配需求,且使塑鋼拉鏈更加柔軟美觀,擁有輕巧舒適的柔和獨特性,同時顯著改進已有技術拉鏈的性能,并且節(jié)約了大量原材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的是一種超薄塑鋼拉鏈,如圖1、2所示,包括一對拉鏈布帶(1),兩組分別沿一對拉鏈布帶(1)方向分布的結合在拉鏈布帶(1)內(nèi)側的齒牙(2),一拉頭(5),一對上止(31、32)和一下止(4),整體拉鏈呈現(xiàn)左右對稱,通過拉頭(5)的滑動,左右齒牙可以穿插咬合;如圖3、圖7、圖9和圖11所示,其特征是,齒頭部(24)較齒尾部(25)處厚,齒尾部(25)較齒頭部(24)薄,齒牙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是從齒頭部(24)朝齒尾端部(25)呈漸削式形狀?!跋鳌笔侵笢p少、變薄。漸削式形狀結構是指其形狀的厚度從厚到相對薄而逐漸減少.
如圖5的截面圖所示,當左右齒牙于穿插咬合時,咬合部位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結構變化。
如圖3、6、9所示,齒牙(2)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由平面(21)、漸削面(22)、齒尾部的立面(23)此三個面所組成,相鄰面交會。如圖5所示,當左右兩組齒頭咬合后,從截面看,左右齒牙相互咬合后形成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亦組成中間為一平面,兩側為漸削面和立面的連接的漸削形狀結構。齒頭部(24)朝齒尾部(25)方向先設有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一漸削面(22),漸削面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通過齒牙(2)的這種漸削式減料設計,可以使齒牙整體體積顯著縮減,以達到薄型、輕量化、節(jié)省塑料的環(huán)保和舒適使用目標。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超薄塑鋼拉鏈,所述齒牙(2)的上面(27)和下面(28)可以對稱,也可以非對稱。
如圖9和圖11的截面示意圖所示,齒牙(2)的上面(27)和下面(28)對稱,以中線(6)為上下對稱的造型。另如圖4的截面示意圖所示,齒牙(2)的上面(27)和下面(28)則為非對稱造型。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齒牙,通過漸削面的設計,顯著減少了齒尾部的體積,將已有技術齒牙的齒尾咬合部呈現(xiàn)直角的尖銳現(xiàn)象得以改良,拉鏈齒牙靠貼人體肌膚面時更為柔和舒適,并同時減少齒牙容易鉤住衣物纖維的現(xiàn)象,突破普通塑鋼拉鏈以往使用上較為厚重的觀感,賦予塑鋼拉鏈具有輕盈柔順特性的新穎感受。
本發(fā)明的一種超薄塑鋼拉鏈,如圖7所示其特征是,所述齒牙(2)設有間隙(29),齒牙(2)注塑于布帶(1)上時自然形成間隙(29),間隙(29)呈扁平形,從截面看間隙呈矩形,內(nèi)端為圓形或橢圓形,布帶(1)穿過間隙(29),齒牙在間隙(29)處與布帶(1)結合,每個齒牙的間隙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穩(wěn)固柱(26),間隙形狀與布帶外形相吻合并緊密結合。這一結構設計使齒牙(2)與布帶(1)結合的咬合強度,超過了任何已有技術的產(chǎn)品。
如圖23所示,本發(fā)明超薄齒牙整體厚度比已有技術的齒牙薄約10%~20%,整體拉鏈可節(jié)省約10%~20%的塑料用量;在2016年中國拉鏈市場調(diào)查研究與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中統(tǒng)計,中國國內(nèi)拉鏈一年的用量約為460億米長,若以單條長度20cm的超薄拉鏈可節(jié)省10%塑料用量來計算,一年單在中國國內(nèi)就可約節(jié)省23000000kg的塑料,以國際關注的環(huán)保趨勢來看,此發(fā)明可替地球環(huán)境保護盡一份莫大的心力。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超薄塑鋼拉鏈,所述齒牙(2)的上面(27)和下面(28)的漸削面(22)形狀,可以為外拱型曲面,也可以為內(nèi)凹型曲面;可以為曲面,也可以為平面之不同形狀。
本發(fā)明中的布帶是一種具有輕柔特性的布帶,且布帶織成時顯著縮減了布帶中心線的厚度和體積,此超薄布帶具有相較已有技術拉鏈布帶更為輕薄的特性,本發(fā)明的超薄齒牙與超薄布帶兩者組成一種輕量化且柔軟度增強的超薄塑鋼拉鏈。
本發(fā)明中的拉鏈布帶采用的超薄型布帶,是在減薄了已有技術的拉鏈布帶本身的厚度之外,還重要的體現(xiàn)在采用了具有超薄的布帶中心線(11),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中的超薄布帶中心線(11)厚度h1約為已有技術拉鏈布帶中心線厚度h4的70%,減少約30%厚度,因而擁有比已有技術的布帶較為柔軟之特性,但因為中心線較薄,塑鋼齒牙注塑成形在布帶上時,會產(chǎn)生齒牙與布帶的咬合強度較為不足的現(xiàn)象,為改善此狀況,增加超薄塑鋼拉鏈齒牙與布帶之間的結合強度,本發(fā)明又作出了下述的改進設計。
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拉鏈布帶(1)為超薄型布帶,拉鏈布帶(1)與齒牙(2)的結合面區(qū)域內(nèi)沿著齒牙(2)的排列方向靠近中心線(11)處設有連續(xù)間隔排列的一排孔洞(12),齒牙(2)注塑成形于拉鏈布帶(1),拉鏈布帶(1)與每一個齒牙(2)的結合面內(nèi),至少有一個孔洞(12),或者說有一個以上的孔洞(12),有穩(wěn)固柱(26)貫穿于孔洞(12),穩(wěn)固柱(26)與齒牙(2)結合為一體。
如圖13所示,本拉鏈的超薄布帶靠中心線處的有排狀孔洞(12)的結構設計,布帶上的排狀孔洞可以通過對紡織的結構組織設定,在織帶時同時形成,另外也可以采用激光及沖斷的方法來形成孔洞;塑鋼齒牙在注塑成形時,塑料會貫穿布帶靠中心線的孔洞(12),如圖15所示,在齒牙內(nèi)部形成穩(wěn)固柱(26),藉此結構將齒牙與布帶更為緊密的結合,達到強化拉鏈拉力的目的和效果。本發(fā)明齒牙較已有技術的齒牙薄,整體拉鏈柔軟度也得到極大改善,而且通過布帶上排狀小孔及穩(wěn)固柱的結構配置,讓本發(fā)明超薄塑鋼拉鏈經(jīng)測試可明顯超過采用現(xiàn)有技術生產(chǎn)的普通塑鋼拉鏈的強度。
另外,由于在生產(chǎn)過程中,結合有齒牙的布帶是沿長度方向連續(xù)生產(chǎn),根據(jù)產(chǎn)品尺寸需要再截為數(shù)段,而每段之間的空位部分需將注塑在布帶上的齒牙切斷剔除。因為本發(fā)明的齒牙是以貫穿過布帶孔洞的方式,與布帶更為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所以無法以已有技術的除牙方式來完成拉鏈成品;已有技術的除牙方式是采用定寸技術,將齒牙先成形在布帶上,再藉由設備刀具將固定長度的齒牙切碎剝離后,才能再將拉鏈的上止和下止注塑于布帶上藉以完成成品;本發(fā)明的超薄齒牙因有形成穩(wěn)固柱(26)與布帶咬合,若以已有的定寸技術來制造生產(chǎn),在剝離齒牙時會產(chǎn)生損壞布帶之問題現(xiàn)象。
為能解決此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中所述超薄型拉鏈布帶(1)上的齒牙采用了新型自動排空位的技術,在齒牙注塑成形于布帶上時,就一并將空位留出,不需再將齒牙做與布帶切斷剝離的動作,避免齒牙穩(wěn)固柱使用已有技術時產(chǎn)生損壞布帶的現(xiàn)象,且可同時自由控制每段齒牙的制作長度尺寸。圖14是新型自動排空位定寸技術的成品效果示意圖。本發(fā)明采用創(chuàng)新型的排空位定寸技術,解決了已有定寸技術會傷害超薄布帶的問題,保持布帶與排狀孔洞的完整性。
如圖16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所述拉頭(5)包含上導板(51)、下導板(52)、基芯連接柱(53)、拉頭前端(54)、拉頭尾端(55),上導板以及下導板之間構成具有讓齒牙通過的內(nèi)腔(56),上、下導板內(nèi)外側形狀皆順合齒牙的漸削式造型,藉以將齒牙完整包覆,以達到順暢開合拉鏈之功能,避免了拉頭與齒牙形狀不一致,于拉合時產(chǎn)生暴鏈現(xiàn)象。
如圖17、18、19所示,本發(fā)明的超薄塑鋼拉鏈,還包含一組避免拉頭滑出拉鏈的上止(31、32)與下止(4),具有檔住拉頭避免滑出拉鏈的效果,下止(4)可以是開尾式,也可以是勿尾式。開尾式下止由方塊、插銷所組成,如同一般外套中間拉鏈的形式,當拉頭拉至開尾式下止時,可將拉鏈做左右分離動作;勿尾式下止為一方塊,如同一般外套口袋拉鏈的形式,拉鏈尾端無法做左右分離之動作。所述上止設于拉鏈的最上端,所述下止(4)設于拉鏈的最下端,上止由左上止(31)以及右上止(32)所組成,左、右上止截面與齒牙漸削式截面造形相同,上止截面呈現(xiàn)上下面對稱,上止的上面和下面也分別由平面、漸削面、立面三個基本面所購成;下止(4)可采用勿尾式,也可采用開尾式,下止(4)若是勿尾式,其截面與左右齒牙咬合時所組成連接組合面的漸削式造形相同;下止(4)若是開尾式,方塊、插銷的截面與齒牙漸削式截面造形相同。
如圖20所示,齒頭部(24)朝齒尾部(25)方向存在一平面(21)的長度為l1,齒頭部(24)到齒尾部(25)的總體長度為l2,l1長度設定占l2的40%以上,此平面可依照產(chǎn)品需求做長度比例的對應調(diào)整,齒牙平面(21)的具體功用在于,首先可維持齒牙的整體拉力強度,避免薄形拉鏈齒牙強度不足的問題,另外此平面可使拉頭與齒牙的自鎖力保持高度穩(wěn)定性,減少漸削面比例若過大產(chǎn)生拉頭內(nèi)腔的鎖力馬勾與漸削面錯位,造成鎖力失效的問題;經(jīng)由設計和實踐鑒定,將平面l1長度維持于齒牙總長度l2的40%以上是最為穩(wěn)定的數(shù)值,藉此保持拉鏈產(chǎn)品具有安全的鎖力物理性能。
如圖21所示,為確保布帶整體與中心線(11)更加地貼合,提升拉鏈的輕柔特性,中心線(11)直徑厚度為h1,拉鏈布帶(1)主體厚度為h3,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所述拉鏈布帶中心線(11)直徑厚度h1與拉鏈布帶厚度h3的比例在2.4:1以下,而已有技術生產(chǎn)之拉鏈布帶中心線直徑與拉鏈布帶厚度的比例會超過2.7:1。本發(fā)明所用超薄布帶中心線比已有技術的布帶中心線減少約30%的厚度,改善已有技術的布帶中心線體積厚度的限制范疇,超薄塑鋼拉鏈整體的柔軟度也同時比已有技術的拉鏈顯著提升,于彎折時可增加產(chǎn)品約50%的柔軟度,將拉鏈的柔軟輕薄特性突破到新的層次。
如圖2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所述中心線厚度為h1,占齒牙(2)最大厚度h2的43%以下,已有技術的拉鏈中心線厚度占齒牙最大厚度約為50%以下;且本發(fā)明齒牙整體厚度比已有技術的齒牙薄約10%~20%,通過減少齒牙厚度的設計,在節(jié)省塑料用量上做出了突破。
如圖24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所述齒牙的漸削面(22)與立面(23)的交會處,存在交會角度θ1,θ1的角度大于100度且小于150度。
如圖25所示,本發(fā)明改善了已有技術的塑鋼拉鏈齒牙齒尾部,交會角約80度到100度接近直角較銳利堅硬的觸感缺陷,藉由和緩的交會角度設計,讓齒牙擁有不易刮手的舒適柔和特性。
如圖26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所述齒尾部(25)包含上下兩個立面(23),兩個立面總高度為h6為0.5~1.5mm。
齒尾部立面的設計,可以讓拉頭(5)在齒牙上滑動時,有一可穩(wěn)定抵靠的軌道,避免拉合做動時產(chǎn)生拉頭滑出齒牙軌道而爆鏈的現(xiàn)象;上下立面的總高度h6經(jīng)演算比對及測試,設定h6高度需大于0.5mm,齒尾部才可在布帶上產(chǎn)生上下立面的效果,藉以維持拉鏈于拉合時的安全性;h6高度小于1.5mm的設定,是為減少已有技術的齒尾咬合部接近直角的銳利觸感,增加超薄塑鋼拉鏈的輕柔舒適特性。
附圖說明
圖1、整體拉鏈效果圖
圖2、整體拉鏈效果圖
圖3、上面、下面為對稱外拱型漸削齒牙截面圖
圖4、上面、下面為非對稱外拱型漸削齒牙截面圖
圖5、左右齒牙咬合之連接組合面截面圖
圖6、齒牙立體圖
圖7、顯示有間隙的齒牙立體圖
圖8、齒牙與布帶結合示意圖
圖9、齒牙結構截面示意圖
圖10、齒牙上面構成立體圖
圖11、齒牙上面、下面示意圖
圖12、已有技術的布帶與超薄布帶的中心線厚度比較圖
圖13、超薄布帶中心線與孔洞分布示意圖
圖14、新型排空位定寸技術成品效果示意圖
圖15、齒牙內(nèi)部穩(wěn)固柱示意截面圖
圖16、超薄拉頭立體結構圖
圖17、左右上止正視圖
圖18、左右上止截面圖
圖19、下止截面圖
圖20、齒牙平面長度l1與總體長度l2比例之示意圖
圖21、布帶中心線厚度與布帶主體厚度比例之示意圖
圖22、布帶中心線厚度與齒牙厚度比例之示意圖
圖23、已有技術的齒牙與超薄齒牙截面厚度比較圖
圖24、超薄齒牙漸削面交會角度θ1設定示意圖
圖25、已有技術的齒牙與超薄齒牙轉折角比較圖
圖26、齒牙上下立面厚度示意圖
圖27、內(nèi)凹型漸削齒牙扣合之示意截面圖
圖28、傾斜型漸削齒牙扣合之示意截面圖
附圖中:
1拉鏈布帶
11中心線
12孔洞
2漸削式齒牙
21平面
22漸削面
23立面
24齒頭部
25齒尾部
26穩(wěn)固柱
27上面
28下面
29間隙
31左上止
32右上止
4下止
5超薄拉頭
51上導板
52下導板
53基芯連接柱
54拉頭前端
55拉頭尾端
56內(nèi)腔
6中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發(fā)明超薄塑鋼拉鏈的實施例包含一對拉鏈布帶1以及與布帶內(nèi)側結合的左右齒牙2,齒牙是從齒頭部朝齒尾部做漸削式減料之設計,且布帶由縮減布帶中心線體積所織成,此超薄布帶相較已有技術的布帶輕薄,超薄布帶與超薄齒牙兩者組成一種輕量化且柔軟度增強之超薄塑鋼拉鏈;整體拉鏈呈現(xiàn)左右對稱,單牙整體呈現(xiàn)齒頭處較厚,齒尾部較薄之漸削式造型,且左右鏈牙于穿插咬合時,截面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連接組合面。
本實施例的齒牙具有上面、下面對稱之漸削式造型,上面、下面分別由平面21、漸削面22、齒尾部的立面23三個面所構成,齒頭部24朝齒尾部方向先保持存在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一漸削面22,漸削面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通過齒牙漸削式減料的設計,促使整體體積縮減,以達薄型、輕量化、節(jié)省塑料之目標。
所述齒牙結構可以有四種實施方案。第一種實施方案如同圖3、5、9所示,上面、下面均由平面21、漸削面22、立面23三個面所構成,其中漸削面22若以布帶為一參考基準面,漸削面呈現(xiàn)外拱型曲面造型;齒頭部24朝齒尾部方向先保持存在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一外拱型漸削面22,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外拱型漸削面與平面的連接處較高,與立面的連接處較低,齒頭部24較齒尾部25處厚,齒牙上、下面為對稱形狀;當左右兩組齒頭咬合后,左右齒牙相互咬合部分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亦形成中間為一平面,兩側為外拱型漸削面和立面的連接組合面,咬合部位的截面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結構變化。
所述齒牙結構的第二種實施方案如同圖27所示,上、下面均由平面21、漸削面22、立面23三個基本面所購成,其中漸削面22若以布帶為一參考基準面,漸削面呈現(xiàn)內(nèi)凹型曲面;齒頭部24朝齒尾部方向先保持存在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一內(nèi)凹形漸削面22,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內(nèi)凹型漸削面與平面的連接處較高,與立面的連接處較低,齒頭部24較齒尾部25處厚,齒牙上、下面為對稱形狀;當左右兩組齒頭咬合后,左右齒牙相互咬合部分的均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結構變化。
所述齒牙結構的第三種實施方案如同圖28所示,上、下面均由平面21、漸削面22、立面23三個基本面所購成,其中漸削面22為平面,但與平面21不在同一平面而形成漸削形狀,齒頭部24朝齒尾部方向先保持存在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漸削狀平面22,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漸削狀平面22與平面21的交會處位置較高,與立面23的交會處位置較低,齒頭部24較齒尾部25處厚,齒牙上、下面為對稱形狀;當左右兩組齒頭咬合后,左右齒牙相互咬合部分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亦形成中間為一平面,兩側為漸削狀平面和立面的交會組合,咬合部位的截面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結構變化。
所述齒牙結構的第四種實施方案如同圖4所示,上、下面均由平面21、漸削面22、立面23三個基本面所購成,其中漸削面22若以布帶為一參考基準面,漸削面呈現(xiàn)外拱型曲面造型;齒頭部24朝齒尾部方向先保持存在一段平面21,平面21尾端接續(xù)一外拱型漸削面22,再連接一立面23到達布帶,外拱型漸削面與平面的連接處較高,與立面的連接處較低,齒頭部24較齒尾部25處厚;本實施方案齒牙上、下面為非對稱形狀,上面為拉鏈縫合于成衣上的外側面,下面為拉鏈縫合于成衣上的內(nèi)側面,外側面的外拱漸削面較內(nèi)側面的外拱漸削面曲度大,外側面的立面較內(nèi)側面的立面長度短;當左右兩組齒頭咬合后,左右齒牙相互咬合部分的上面27和下面28均亦形成中間為一平面,兩側為外拱型漸削面和立面的連接組合面,咬合部位的截面亦形成中間較厚,左右兩端較薄的漸削式結構變化。
本實施例的齒牙通過漸削式設計,減少齒尾部的體積,將已有技術的齒牙的齒尾部呈現(xiàn)直角較尖銳現(xiàn)象加以改良,并由上下面皆具有漸削形狀之特性,讓拉鏈齒牙靠人體肌膚面更為柔和舒適,并同時減少齒牙容易鉤住衣物纖維之現(xiàn)象,突破普通塑鋼拉鏈以往給人在使用上較為厚實的觀感,賦予塑鋼拉鏈具有輕盈柔順特性的新穎感受。本發(fā)明齒牙較已有技術的拉鏈齒牙薄,整體拉鏈的柔軟度得以突出的改善。
已有技術拉鏈為了保證齒牙與布帶有足夠的強度,布帶中心線保持有較大的體積和厚度,拉鏈的齒牙也保持較大厚度,由于這兩個因素的影響,現(xiàn)有塑鋼拉鏈比較厚重,柔軟度差。本發(fā)明超薄拉鏈所設計的齒牙厚度大大薄于已有技術的拉鏈齒牙,布帶主體有較薄的改進,布帶中心線體積相對更細更薄,通過這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設計,使拉鏈的柔軟度獲得突破性的進步。而且本實施例在超薄布帶內(nèi)側增加排狀孔洞的設計,讓齒牙注塑成形于貫穿孔洞,在齒牙內(nèi)部產(chǎn)生穩(wěn)固柱,進而使齒牙與布帶更為緊密的結合,使本實施例超薄塑鋼拉鏈經(jīng)測試可明顯超過采用現(xiàn)有技術生產(chǎn)的普通塑鋼拉鏈的強度。
本實施例的拉鏈布帶為一具有輕薄特性的超薄拉鏈布帶1,且該布帶靠近中心線11處帶有排狀孔洞12;輕柔布帶的中心線11厚度h1約為已有技術的拉鏈布帶中心線厚度h4的70%,減少約30%的厚度,因而擁有比普通布帶較為柔軟的特性,為同時增加薄形塑鋼拉鏈齒牙與布帶之間的結合強度,本拉鏈之超薄布帶靠中心線處設計有排狀孔洞之結構,塑鋼齒牙在注塑成形時,塑料會貫穿布帶靠中心線之孔洞,在單牙內(nèi)部形成一穩(wěn)固柱26,藉此結構將齒牙與布帶更為緊密的結合,達到強化拉鏈拉力之目標。但也因為齒牙以穿過布帶孔洞的方式,與布帶更為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所以無法以已有技術的除牙方式來完成拉鏈成品,本發(fā)明采用一種新型排空位定寸的技術,在齒牙成形于布帶上時,就一并將空位排出,藉以解決舊有技術會傷害布帶之問題,保持布帶上排狀孔洞的完整性。
本實施例中的拉頭5包含上導板51、下導板52、基芯連接柱53;上導板以及下導板之間,構成具有讓鏈牙通過的內(nèi)腔56,上、下導板內(nèi)外側皆順合齒牙的漸削式造型,藉以將齒牙完整包覆,方可達到順暢開合拉鏈之做動功效。
本實施例還包含一組避免拉頭滑出拉鏈的上止與下止4,上止設于整體拉鏈的最上端,下止4設于整體拉鏈的最下端,上止由左上止31以及右上止32所組成,左、右上止截面與齒牙漸削式造型相符合,下止4設為勿尾式,其截面與左右齒牙咬合時所組成連接組合面的漸削式造形相符合。
齒頭部24朝齒尾部25方向存在的一平面21之長度為l1,齒頭部24到齒尾部25之總體長度為l2,l1長度設定占l2的40%以上。
為確保布帶整體與中心線11更加地貼合,提升拉鏈的輕柔特性,中心線11直徑厚度h1與拉鏈布帶整體厚度h3的比例在2.4:1以下,普通拉鏈布帶中心線直徑與拉鏈布帶厚度的比例超過2.7:1,本發(fā)明所用之超薄布帶中芯線減少約30%的厚度,突破已有技術的布帶中心線體積厚度之限制范疇,將拉鏈的柔軟輕薄特性提升到新的層次。
本發(fā)明提供的超薄塑鋼拉鏈實施例,所述中心線厚度為h1,占齒牙2最大厚度h2的43%以下,已有技術的普通拉鏈中心線厚度占齒牙最大厚度約在50%以下,通過減少齒牙厚度的設計,可將整體鏈牙的塑料用量做一突破,本發(fā)明超薄齒牙整體厚度已經(jīng)比已有技術的齒牙薄約10%~20%。
通過漸削式減料的方式,進行齒牙整體積縮減達到輕量化,漸削面22與立面23的交匯處θ1的角度大于100度且小于150度,改善已有技術的齒牙部接近直角較銳利堅硬的觸感的缺陷,藉由和緩平順的交會角度設計,讓齒牙擁有不易刮手的舒適柔和特性。
本實施例的齒尾部,上下立面之總長度為h6,設定h6長度大于0.5mm,長度小于1.5mm,其作用在于讓拉頭5在齒牙上滑動時,有一可穩(wěn)定抵靠的軌道,避免拉合做動時產(chǎn)生拉頭滑出齒牙軌道而爆鏈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