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屬醫(yī)療器械的人體內置入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脊柱融合技術在治療頸腰痛和頸腰椎不穩(wěn)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是治療退行性椎間盤疾病、脊柱滑脫、脊柱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的常規(guī)術式。近年來,椎間融合器植入術正廣泛開展,在臨床上獲得了一定的滿意率,但相應的并發(fā)癥卻不容忽視,如融合器的移位、脫出、塌陷,或椎體塌陷、植骨不愈合,以及因融合器過大而造成植入操作不便利或損傷神經等;有些醫(yī)生為了提高植骨后獲得良好的融合效果,在融合器植入前往椎體間植入大量骨質,但融合器植入后,這些骨質并不能都位于椎體的中間部位而獲得較好的植入位置從而提高植骨融合率,而是有相當一部分骨質分散到了椎體的邊緣或被擠出椎間隙之外,失去了其應有的支撐與融合作用。有鑒于此,如何能使椎間融合器植入方便、負損傷小,且植入后即能獲得較大的植骨容積和較大的支撐面積,還能將所植骨質充分利用,減少植骨浪費,以及能降低融合器植入后的移位、脫出、塌陷或椎體塌陷等并發(fā)癥,正成為國內外學者們的期待和研究的熱點課題。也有學者基于實驗分析當融合器的形狀類似“十”字形分布時,其應力分布更為均勻,假體脫出的可能性更小,出現(xiàn)椎體塌陷的風險更低,但一體式“十”字形融合器的中部過寬,其植入操作困難,目前市面上也未見到此類產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由固定結構、活動結構和固緊結構組成,能在植入過程中通過調節(jié)其固緊結構來增加融合器以及所植入的骨質與椎體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其固定與植骨效果的可調式椎間融合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
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包括固定結構、活動結構和固緊結構,其特征在于,固定結構分為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之間通過活動結構和固緊結構連接;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和/或后部固定結構為一個或多個,所述的固緊結構與固定結構固接成一體或通過組裝成一體。
所述的固緊結構為線狀、板條狀、柱狀、卡扣或螺紋套裝結構。
當固緊結構為螺紋套裝結構時,固定結構的一端裝有螺紋套,固定結構的另一端裝有與螺紋套相匹配的螺紋桿,通過擰螺紋桿使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相互靠近,與此同時,固定結構之間的活動結構向外張開,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上設有插板和插槽,當通過固緊結構將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聯(lián)成一體時,插板和插槽內的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在一起,將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進一步固定鎖緊。
可選的,所述的固緊結構與固定結構聯(lián)成一體或通過組裝成為一體。
所述的活動結構為連續(xù)的板狀結構、網格狀結構、鉸鏈結構或咬合結構,其活動結構能在植入過程中變形,其板狀結構呈弧形、波浪形或直形,其板狀結構的厚度為一致或不一致。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之間可通過醫(yī)用縫線、金屬絲、錨釘、螺釘輔助固定。
所述的固定結構和/或活動結構為非金屬材質時,其材料內布設或不布設金屬絲狀或網狀結構加固,其表面布設或不布設金屬涂層。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設有插孔,后部固定結構的插孔為通孔,前部固定結構的插孔為通孔或盲孔;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的插孔相對應。
所述的可調式椎間融合器配備有專設的把持器,把持器由把持器擋板、插桿和把持柄構成,把持器擋板和插桿呈直角連接,把持柄為中空狀,術中可從把持柄的中空結構內伸入擰緊工具將固緊結構的螺桿或螺紋套的尾帽擰緊;把持器使用時,把持器的插桿從后部固定結構的插孔插入至前部固定結構的插孔,將前部固定結構和后部固定結構臨時把持在一個平面上。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后部固定結構和/或活動結構與椎板骨質貼附處為平面或弧面;表面可噴涂有誘導骨長入的材料或進行孔隙化、網格化、螺紋化、金屬化等處理。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由固定結構與活動結構組成,其固定結構可通過活動結構聯(lián)成一體,其活動結構的形狀可在植入過程中進行調節(jié)。在植入前,先用專設的把持器的插桿從后部固定結構的插孔插入至前部固定結構,同時將所植骨質置入至插桿和活動結構之間,再將融合器植入至前部固定結構到達合適位置后,取出把持器,同時擰緊固定結構,使前后固定結構固緊成一體;與此同時,所植骨質及活動結構向側方移動,以擴大椎體中部受力面積,同時也便于在較小的切口或通道內植入。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植入椎間間隙后,其中部橫向增寬,能有效提高融合器在椎間的占位面積和植骨容積、能將所植骨質集中在椎間隙的中部,能減小植骨浪費,還能讓融合器接近于“十”字形分布,在椎間隙的應力分布更為均勻,融合器和所植骨質與上下椎體表面接觸的面積更大,假體脫出的可能性更小,出現(xiàn)椎體塌陷的風險更低。
附圖說明
圖1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固定部分為四部分并固緊后的主視圖;
圖2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固定部分為四部分的主視圖;
圖3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固定部分為三部分并固緊后的主視圖;
圖4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活動結構之間通過鉸鏈結構連接并固緊后的主視圖;
圖5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活動結構之間通過鉸鏈結構連接的主視圖;
圖6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固緊結構為螺紋套裝結構的主視圖;
圖7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固緊結構為螺紋套裝結構的截面主視圖;
圖8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內裝有植骨顆粒的基本結構主視圖;
圖9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固緊結構固緊后的狀態(tài)圖;
圖10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內裝有植骨顆粒并固緊后植入完畢的狀態(tài)圖;
圖11為插板和插槽上設有齒狀結構的示意圖;
圖12為把持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把持器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裝有把持器的主視圖;
圖15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后部固定結構上制作有插孔的示意圖;
圖16為可調式椎間融合器的前、后部固定結構的上部、下部制作有活動結構的示意圖。
圖中:1、前部固定結構,2、后部固定結構,3、活動結構,4、固緊結構,5、插板,6、插槽,7、把持器擋板,8、插桿,9、插孔,10、把持柄。
具體實施方式
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包括固定結構、活動結構3和固緊結構4,固定結構分為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之間通過活動結構3和固緊結構4連接。所述的固緊結構4為線狀、板條狀、柱狀、卡扣或螺紋套裝結構。
當固緊結構4為螺紋套裝結構時,固定結構的一端裝有螺紋套,固定結構的另一端裝有與螺紋套相匹配的螺紋桿,通過擰螺紋桿使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相互靠近,并將固定結構之間的活動結構向外張開,從而在縮小中部活動結構的長度時,增加了中部活動結構的寬度,使固定結構從近似于長方形變形成類似“十”字形,如此則即擴大了融合器和所植骨質與椎體上下面的接觸面積,又使融合器的應力更均勻地分散,提高了其支撐與固定的效果。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上設有插板5和插槽6,當通過固緊結構4將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聯(lián)成一體時,插板5和插槽6內的齒狀結構相互咬合在一起,將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進一步固定鎖緊。
所述的活動結構3為連續(xù)的板狀結構或鉸鏈結構或咬合結構,其活動結構3能在植入過程中變形。
可選的,所述的活動結構3可位于固定結構的兩側,也可位于固定結構的上部和/或下部,還可與兩側的活動結構同時存在。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之間可通過醫(yī)用縫線、金屬絲、錨釘、螺釘?shù)壬镝t(yī)用材料輔助固定。
所述的齒狀結構的方向為一致或不一致;所述的不同固定結構的形狀為一致或者不一致;所述同一固定板的高度、厚度為一致或者不一致;所述同一活動結構3的高度、厚度為一致或者不一致;所述不同活動結構3的形狀、高度、厚度為一致或者不一致;所述活動結構3的活動板為單層板或雙層板、多層板,二板之間有連接板。所述固定結構與活動結構的高度為一致或不一致。
所述的固定結構和/或活動結構3為非金屬材質時,其材料內布設或不布設金屬絲狀或網狀結構加固。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設有插孔,后部固定結構2的插孔為通孔9,前部固定結構1的插孔為通孔9或盲孔;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的插孔相對應。
所述的可調式椎間融合器配備有專設的把持器,把持器由把持器擋板7、插桿8和把持柄10構成,把持器擋板7和插桿8呈直角連接,把持器擋板7上制作有把持柄10;把持柄10為中空狀,把持器使用時,把持器的插桿8從后部固定結構2的插孔插入至前部固定結構1的插孔,將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臨時把持在一個平面上,如此則將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臨時把持在一個平面上,即便于安裝,又便于將活動結構3的植骨臨時固定,當前部固定結構1置入到合適位置后,可取出把持器,同時擰緊固定結構,使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固緊成一體。
所述的前部固定結構1、后部固定結構2和/或活動結構3與椎板骨質貼附處為平面或弧面;表面可噴涂有誘導骨長入的材料或進行孔隙化、網格化、螺紋化處理。
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植入退變性頸腰椎疾患病人的人體時,先修整椎體終板骨質,試模后用專設把持續(xù)器的插桿8從后部固定結構2的插孔插入至前部固定結構1,同時將所植骨質置入至插桿8和活動結構3之間,再將融合器植入至前部固定結構1到達合適位置后,取出把持器8,同時擰緊固緊結構4,使前部固定結構1和后部固定結構2固緊成一體,即完成安裝。
該可調式椎間融合器通過活動結構3能實現(xiàn)其在椎間隙內的橫向張開,從而擴大了假體和所植骨質與椎體骨質的接觸、支撐面積,也讓所植入的骨質集中在椎間隙的中部,減少了植骨浪費,提高了植骨融合率,降低了椎體塌陷、假體塌陷的可能性。
可選的,所述的活動結構3可位于固定結構的兩側,也可位于固定結構的上部和/或下部,還可與兩側的活動結構同時存在。當活動結構3位于固定結構的上部和/或下部時,在固緊結構固緊的過程中,其固定結構的上部和/或下部的活動結構能向上和/或向下張開,以與椎體中間凹、周邊凸的解剖結構相適應,并進一步降低了植入后融合器脫出的風險。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上述舉例說明不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了本說明書后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具體實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或變形,以及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而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