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主要涉及水利工程,具體是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1、泥石流是我國山區(qū)常見的土地災害,尤其在西部山區(qū),山體陡峻,水土流失較嚴重,巖土體結構受沖刷破壞較為松散,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陡峻的山勢溝谷為其提供了動力來源,近年極端天氣頻發(fā),泥石流災害發(fā)生頻率存在增高的趨勢。因此急需采用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防治處理。目前對于泥石流常用工程措施包括攔擋壩,排導槽等,通過設置攔擋壩體、攔沙坎等措施攔蓄泥石流固體物質,減緩泥石流下行速度,降低泥石流動水壓力,對泥石流起到削弱調節(jié)的作用。
2、目前泥石流排導槽多采用直墻v型,梯形斷面,矩形斷面,在排導槽底部設置垂直流向的通鋪肋檻,通過肋檻產(chǎn)生繞流并對泥沙進行攔蓄。肋檻分為兩類,一類為垂直通鋪,兩側與邊墻整體澆筑。一類為斜向設置,肋檻呈v型對置,中間預留束流通道,一側與邊墻整體澆筑。常見肋檻斷面為矩形,采用混凝土采用一次性澆筑。
3、現(xiàn)有技術存在如下缺陷:
4、1、現(xiàn)有肋檻多采用混凝土和槽體一次性澆筑,結構固定,在經(jīng)過多次泥石流沖刷破損后,需要采用機械整體破拆重建,泥石流發(fā)生區(qū)域多在山區(qū),施工條件不便,修復清理成本較高。
5、2、現(xiàn)有肋檻多采用矩形斷面,對于黏性泥石流,肋檻斷面迎流頂沖,直接受到礫石沖擊,容易出現(xiàn)肋檻破損,造成結構失效;v型對置肋檻其垂直迎流面對于泥石流約束引導能力有限,未延長泥石流下行距離;對于黏性泥石流,其v型口處混凝土迎流頂沖,面對卵礫石的多次沖擊耐久性較差。垂直通鋪肋檻對于稀性泥石流,肋檻前易被泥沙淤滿,失去攔擋能力。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
2、1、采用模塊化預制結構,便于設計、安裝、維修。
3、2、采用通用螺栓接口,可根據(jù)需要安裝多種形式、尺寸的攔擋、排導模塊。
4、3、攔擋結構采用多層、變網(wǎng)徑攔阻網(wǎng),可以篩分泥石流大顆粒,減少泥石流淤堵,提高工程運行能力。
5、4、攔擋結構可根據(jù)場區(qū)易發(fā)泥石流特性,針對性設計單排導槽多層攔阻網(wǎng);采用多排導槽對接,設置多級攔阻結構;設置多層斜拉結構形成加強攔阻結構。
6、5、排導槽設置由卵礫石填充的格賓石籠形成的柔性消能區(qū)。
7、6、排導槽與減速肋檻設置固定槽位和固定凸榫,吊裝孔位、模塊對接槽,便于施工安裝。
8、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9、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包括模塊化減速肋檻、模塊化攔阻系統(tǒng)、模塊化排導槽體,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模塊化攔阻系統(tǒng)、模塊化排導槽體相互之間根據(jù)工程需求獨立或搭配使用;
10、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為不規(guī)則幾何體,具有六個表面:安裝面、底面、背面、迎流面頂面f1、迎流面正面f2、束流面f3,所述底面與迎流面頂面f1相對,所述背面與迎流面正面f2相對,所述安裝面與束流面f3相對,所述安裝面上開設有若干螺栓孔,底面設置有凸榫;
11、其中所述安裝面、底面、背面兩者之間相互垂直,頂面與背面之間的夾角為β1,迎流面正面f2與底面之間的夾角為β2,迎流面正面f2、底面的交線與安裝面之間的夾角為β3,束流面f3、底面的交線與背面之間的夾角為β4;
12、所述模塊化攔阻系統(tǒng)包括攔阻網(wǎng),所述攔阻網(wǎng)兩側設有耗能器,所述耗能器連接在排導槽上,所述攔阻網(wǎng)設置形式有:同一模塊多層攔阻網(wǎng)、同一模塊強化攔阻網(wǎng)、多模塊拼接多級攔阻網(wǎng);
13、所述模塊化排導槽體包括有通鋪平底式結構、v底階地式結構;所述模塊化排導槽體兩側設有肋檻固定螺栓,所述模塊化排導槽體端部設有模塊對接槽;所述模塊化排導槽體中可設置格賓石籠。
14、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長度為c1、寬度為c4、高度為c6,根據(jù)泥石流流速設置,迎流面頂面f1其迎流角度β1、迎流面正面f2其迎流角度β2、迎流面正面f2其正面束流角度β3,束流面f3其側面束流角度β4根據(jù)泥石流流速進行設置。
15、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迎流面頂面f1的迎流角度β1設計區(qū)間為[60°?90°],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迎流面正面f2的正面角度β2設計區(qū)間為[45°?75°],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迎流面正面f2的正面束流角度β3設計區(qū)間為[30°?90°],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束流面f3的側面束流角度β4設計區(qū)間為[45°?90°],所述凸榫長寬高為c3、c5、c7,其投影中心與模塊化減速肋檻的長度c1、寬度c4組成的矩形投影中心重合。
16、所述螺栓孔半徑r1,螺栓孔間距根據(jù)排導槽邊墻設置的通用螺栓孔位設置nl1(n=1、2、3)。
17、對比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8、1、采用依托泥石流堆積體容重作為變量分析,避免了泥石流由于粒徑差距過大,無法有效控制的缺陷,采用支持向量機模型進行數(shù)據(jù)底板測試,獲得了泥石流容重和排導比降和工程淤積程度的有效對應,對于泥石流排導槽設計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
19、2、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整體具有的優(yōu)點:①工程建設區(qū)域多為山區(qū),交通不便,采用預制結構,可減少施工道路鋪設,人工模版施工,現(xiàn)場澆筑車輛等人員設備費用,極大降低成本。②預制結構可提前制作,減少工程等待時間。③可根據(jù)需求進行定制,提高工程防護運行效果。④磨蝕破損后可局部進行快更換,后期維護簡便,節(jié)約時間,降低運行成本。
20、3、模塊化減速肋檻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同時具有挑流、束流功能。②原料廉價易得,造型簡易,易于批量化生產(chǎn)。③配合通用螺栓接口,具有較好的通用性,安裝簡易,便于前期施工和后期維修。④可組合使用,防護針對性強,適用類型廣。
21、4、模塊化排導槽結構具有以下優(yōu)點:組合排導系統(tǒng)可以充分利用泥石流自身運動特性進行自我消能,可根據(jù)實際工程進行選擇,相互間可組合使用,適用類型廣,防護針對性強。對于不同類型泥石流均可采用,消能排導能力較好。
22、5、?泥石流預警監(jiān)測措施采用了高集成度測站,配合多類型傳感器,數(shù)據(jù)類型豐富,能夠互相驗證;采用分布式布置,網(wǎng)絡自愈性強;自供能、無人值守,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采用支持向量機的多數(shù)據(jù)融合預測,具有可靠度較高等優(yōu)點。
23、6、模塊化系統(tǒng)包括不限于模塊材料的選擇、包括素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預制;系統(tǒng)運行不受其基礎形式限制包括天然地基、樁基礎、復合地基等基礎形式限制;不受模塊尺寸、角度、基礎埋設深度、基礎回填材料等限制。
1.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包括模塊化減速肋檻(1)、模塊化攔阻系統(tǒng)(2)、模塊化排導槽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模塊化攔阻系統(tǒng)(2)、模塊化排導槽體(3)相互之間根據(jù)工程需求獨立或搭配使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長度為c1、寬度為c4、高度為c6,根據(jù)泥石流流速設置,迎流面頂面f1其迎流角度β1、迎流面正面f2其迎流角度β2、迎流面正面f2其正面束流角度β3,束流面f3其側面束流角度β4根據(jù)泥石流流速進行設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迎流面頂面f1的迎流角度β1設計區(qū)間為[60°?90°],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迎流面正面f2的正面角度β2設計區(qū)間為[45°?75°],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迎流面正面f2的正面束流角度β3設計區(qū)間為[30°?90°],所述模塊化減速肋檻(1)束流面f3的側面束流角度β4設計區(qū)間為[45°?90°],所述凸榫長寬高為c3、c5、c7,其投影中心與模塊化減速肋檻(1)的長度c1、寬度c4組成的矩形投影中心重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泥石流攔阻排導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半徑r1,螺栓孔間距根據(jù)排導槽邊墻設置的通用螺栓孔位設置nl1(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