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測繪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路況繪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測繪工程的飛速進步,GIS信息在全球都得到了非常精確的數據支撐,以GIS數據為基礎的道路展現方式更是百花齊放,各家技術公司更是將地圖信息做到了極致。比如,谷歌地圖對基礎信息進行細化,提供了全面且詳盡的地圖指引,大到任何一個洲的版圖都可盡收眼中,小到某幢房子的朝向都標注得毫厘不差。
近幾年來,地圖技術現已被人廣泛接受并使用,因為它剛好滿足人們對世界的探索及渴求。但事無百好,人無同樣,每個人使用中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的見解和需求。比如在使用導航時,抑或是在查看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時,更希望得到一種較為抽象的簡圖,去除道路周圍干擾性強的信息,一目了然地知道道路的基本形狀以及道路的路況信息。這種圖與道路形似卻又非絕對的精確,信息更為簡單、直觀和突出。
以百度為代表的用戶,現使用廣泛的方案是原數據直線連接的繪制方案,即基于現有的GIS數據為道路提供的基于經緯度的一系列坐標信息,以及道路節(jié)點數據,將這些數據轉換成二維平面坐標,再使用各平臺的開發(fā)語言,將平面坐標點一一首尾相連,再以加粗連線的形式形成道路樣式。這種方案的GIS數據采集后,通常是經過抽稀處理的,所以道路數據偏少,直接連接會造成道路形狀生硬怪異。如圖1所示為此方案得到的道路圖形(右圖)與實際道路圖形(左圖)的示意圖,可以看出,此方案得到的道路不如實際道路平滑,和實際道路在原型上存在著較大的出入。而且為繪制路況,此方案不同路況皆使用不同的線段連接,連接處會存在不自然的分叉,影響最終的美觀。如圖2所示為不同路況段的連接示意圖,可以看出,圖2中不同路況段的連接處出現了生硬的分叉。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路況繪制方法及裝置。
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路況繪制方法,包括:
S1、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
S2、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
S3、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
S4、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路況繪制裝置,包括:
投射單元,用于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
生成單元,用于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
第一繪制單元,用于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
第二繪制單元,用于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路況繪制方法及裝置,首先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之后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接著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最后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一方面,通過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整段道路補內點,能夠確保得到一條平滑的道路,使繪制得到的抽象道路與實際道路有更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通過將道路理解成雙面平行的模型,提取出內點和外點,將內點和外點添加至編程語言中的Path完來完成道路的展現工作,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同路況段的連接處會出現生硬的分叉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一種繪制方案得到的道路圖形(右圖)與實際道路圖形(左圖)的示意圖;
圖2為現有一種繪制方案得到的不同路況段的連接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路況繪制方法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路況繪制方法另一實施例中補內點前后道路的部分內點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路況繪制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參看圖3,本實施例公開一種路況繪制方法,包括:
S1、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
從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中可以獲取的道路信息為經緯度+節(jié)點+路況的格式,在進行繪制工作時,首先需要將內點投射到二維顯示區(qū)域。需要說明的是,將GIS采集的道路走向節(jié)點(一般都為單側馬路正中央取點)稱之為原始點,為了簡化流程,該點也叫內點。內點所在位置向道路外側(即面向道路單一朝向時的道路右側)平移,平移距離為道路原始寬度,得到一序列點,這些點稱之為外點。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的坐標轉換公式為{x1,y1}={((x-minlon)/(maxlon-minlon))*r0*x,((x-minlat)/(maxlat-minlat))*r0*y},其中,x1和y1分別為內點在所述顯示區(qū)域的橫坐標和縱坐標,x和y分別為內點的經度和緯度,minlon和maxlon分別為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minlat和maxlat分別為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緯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r0為內點的縮放比。
需要說明的是,在平面內,距離過近的內點繪制后對于肉眼或難以觀測,或是效果并不明顯,因而,為了提高繪制速度,在繪制時,可以對這些內點予以剔除,本發(fā)明使用的算法可以為經典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該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對道路的首末內點虛連一條直線,求所有內點與該直線的距離,并找出最大距離值dmax,將dmax與限差D相比:若dmax<D,道路的中間內點全部舍去;若dmax≥D,保留dmax對應的內點,并以該內點為界,把道路的內點分為兩部分,對這兩部分反復使用該方法,直至無點可舍去。
S2、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
本實施例中,繪制方法采用的PATH為二次貝塞爾曲線或多次貝塞爾曲線,如果短距離內出現連續(xù)反向變化的情況,曲線會出現嚴重的畸變,為解決此問題,需要通過補點的方法補救畸變問題。需要說明的是,補點的條件包括:(1)道路反向;(2)反向劇烈。在判斷道路是否滿足補點的條件時需要首先對于整段道路,按照道路走向,將每四個連續(xù)的內點劃分為一組,對于每組內點,將該組中相鄰的內點兩兩連成線段,之后根據各組線段來判斷。下面以具體的例子說明道路是否滿足補點的條件的判斷過程,以及滿足時如何補點的過程。比如,對于圖4中左圖所示的內點A、B、C、D,分別算出點A、B、C、D中相鄰點連接形成的連線AB、BC、CD的斜率L(AB)、L(BC)、L(CD),若L(AB)>L(BC)且L(BC)<L(CD)則證明D點反向,道路反向或者若L(AB)<L(BC)且L(BC)>L(CD)則證明D點反向,道路反向;其它情況則說明道路不反向。在確定出道路反向后,需要判斷是否反向劇烈,即需要計算出向量與向量的夾角α與向量與向量的夾角β之和與線段BC的長度L的比值的絕對值是否大于閾值A0(一般取0.6倍的道路寬度),若大于,則確定出反向劇烈,否則,確定出反向不劇烈。若確定出反向劇烈,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計算出新的內點加入到內點A和D之間(新的內點中每相鄰兩點之間間隔一個單位距離),并刪除內點B和C,內點A和D之間補內點后形成的內點如圖4右圖所示。
在補內點后,需要根據道路的內點生成對應的外點,過程可以包括:對于每兩個相鄰的內點,確定出分別與該兩個內點距離為所述整段道路的寬度的點作為該兩個內點對應的外點,其中,該外點位于該兩個內點連線形成的線段的右側。
S3、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
本實施例中,所述S3,可以包括:
將所有內點使用二次貝塞爾方法正序放入PATH中;
將最后一個內點連接至最后一個外點;
將除所述最后一個外點的其他外點,使用二次貝塞爾方法倒序放入PATH;
結束PATH,使內外點首尾相連,得到所述道路模型;
利用描邊模式的畫筆對所述道路模型進行路徑填充,得到所述道路輪廓。
S4、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路況繪制方法,首先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之后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接著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最后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一方面,通過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整段道路補內點,能夠確保得到一條平滑的道路,使繪制得到的抽象道路與實際道路有更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通過將道路理解成雙面平行的模型,提取出內點和外點,將內點和外點添加至編程語言中的Path完來完成道路的展現工作,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同路況段的連接處會出現生硬的分叉的問題。
在前述方法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S4,可以包括:
從所述GIS數據中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節(jié)點路況數據,組成路況數組;
在所述路況數組中的每兩個相鄰元素之間插入長度為0的過渡色,得到新的路況數組;
將所述新的路況數組轉成相應的顏色數組;
計算單向道路的總長度,統(tǒng)計各節(jié)點路況的長度,并計算各節(jié)點路況的長度與所述總長度的比值,得到路況比例數組;
根據所述路況比例數組得到所述顏色數組中各個元素的終點位置,并基于所述終點位置和顏色數組生成顏色位置數組;
獲取所述整段道路主方向的第一個內點和最后一個內點,根據所述第一個內點和最后一個內點計算出所述整段道路的角度;
根據所述顏色位置數組以及整段道路的角度使用填充模式的畫筆填充所述道路輪廓,完成路況的繪制,其中,繪制時所述整段道路被設置為線性道路。
在畫筆中,每個顏色都有起點位置、起點顏色、終點位置和終點顏色。使用多種顏色時,需要將顏色拼成數組,顏色位置拼成數據。本實施例中,比如對于某一長度為20KM的道路,該道路前8KM路況用綠色標識,接下來的5KM路況用黃色標識,之后的2KM路況用紅色標識,最后的5KM路況用黃色標識,則可以組成路況數組(G,Y,R,Y),其中,G表示綠色標識路況,Y表示黃色標識路況,R表示紅色標識路況。各段描述分別是G(0,0.4)、Y(0.4,0.65)、R(0.65,0.75)、Y(0.75,1),其中,括號內的值,第一個值為起點位置,第二個值為終點位置。假如畫筆畫完紅色后,畫筆是紅色的,想畫出綠色,客觀會存在一個由紅變綠的過程,這過程稱為漸變。由于每兩種顏色之間存在一個漸變,但是路況是直接從綠變到黃的,沒有漸變效果,所以需要在每兩個顏色之間加入長度為0的過渡色,加完的路況數組為(G,→Y,Y,→R,R,→Y,Y),對應的顏色數組為(green,yellow,yellow,red,red,yellow,yellow),各段描述分別是G(0,0.4)、→Y(0.4,0.4)、Y(0.4,0.65)、→R(0.65,0.65)、R(0.65,0.75)、→Y(0.75,0.75)、Y(0.75,1)。最后將所有數據依次存入數組中即可得到顏色位置數組,即(0//起點,0.4//G的終點,0.4//→Y的終點,0.65//Y的終點,0.65//→R的終點,0.75//R的終點,0.75//→Y的終點,1//Y的終點)。需要說明的是,每個顏色都有起點終點,但畫筆當前位置就是起點,所以只需要在第一步設置起點,其他位置不能再設起點。
在前述方法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S4,可以包括:
S40、獲取所述整段道路的經緯度跨度,根據所述經緯度跨度確定出文字排版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若整段道路的經度跨度大于緯度跨度,文字垂直排版,否則,水平排版。
S41、找出各個節(jié)點處的內點,將各個節(jié)點處的內點的位置作為所述整段道路對應節(jié)點的名稱顯示的初始位置;
S42、根據預設的字體、字號信息,計算單個中文字符所占尺寸;
S43、對于每一個節(jié)點,根據該節(jié)點的名稱顯示的初始位置和單個中文字符所占尺寸,確定出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若檢測獲知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與該節(jié)點附近的其它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存在重疊,則將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按照所述文字排版方向相較于初始位置向左或向下移動預設距離,若移動后檢測獲知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與該節(jié)點附近的其它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仍存在重疊,則再將移動后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按照所述文字排版方向相較于初始位置向前一次移動方向的反方向移動預設距離,重復檢測、反向移動的過程直至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與該節(jié)點附近的其它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不存在重疊,則此時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即為最終確定出的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或者直至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則按照所述文字排版方向增加該節(jié)點的名稱的顯示行數或列數,重新執(zhí)行步驟S43直至最終確定出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或者直至增加后的顯示行數或列數大于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包含的中文字符數量,其中,所述矩形空間的第一次計算結果是基于將該節(jié)點的名稱按照所述文字排版方向以單行/單列形式排版計算出的,后一次同方向相較于初始位置移動的距離比前一次長,一方向第k次移動的距離與另一方向第k次移動的距離相等,k為正整數;
S44、對于每一個最終確定出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的節(jié)點,根據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計算出名稱顯示的起點位置和段行,根據所述起點位置和段行使用預設畫筆繪制名稱。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設距離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比如設置為5個像素。若文字排版方向為水平排版,則在移動對應的矩形空間時向左右方向移動,一般先向左移動,而且在對應的矩形空間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時增加的是顯示行數,一般一次增加一行;若文字排版方向為垂直排版,則在移動對應的矩形空間時向上下方向移動,一般先向上移動,而且在對應的矩形空間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時增加的是顯示列數,一般一次增加一列。舉例來說,比如對于某一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M0,假設M0左右來回移動的過程中仍存在重疊,且移動到第8次時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則增加一行顯示行數,得到顯示行數為2的矩形空間M1,此時,再對M1左右來回移動,若左右來回移動的過程中仍存在重疊,且移動到第9次時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則增加一行顯示行數,得到顯示行數為3的矩形空間M2,然后,再對M2左右來回移動,若左右來回移動的過程中仍存在重疊,且移動到第10次時超出顯示區(qū)域邊界,則增加一行顯示行數,得到顯示行數為4的矩形空間M3,若該節(jié)點的名稱只包括2個字符,因此時得到的矩形空間的顯示行數3大于2,則舍棄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或者若該節(jié)點的名稱包括4個字符,則再對M3左右來回移動,若左右來回移動到第2次時不存在重疊,則將該節(jié)點的名稱所占用的矩形空間該第2次移動到的位置作為最終確定的矩形空間。
在前述方法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S2,還可以包括:
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雙向道路,則從所述雙向道路中挑選出參照路,利用所述參照路對非參照路的內點進行糾偏;
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
因采集到的道路數據并不一定完全正確,可能會造成一條道路的兩個方向出現非正常的交錯,從而與實際道路不符,故需要對雙向的道路的內點進行糾偏。下面舉例說明。比如,假設雙向道路的兩個方向的線路a、b的內點總數分別為N(a)和N(b),內點的總偏移角(兩兩相鄰的內點的連線的偏移角度之和)分別為D(a)和D(b),當|N(a)-N(b)|<5,且D(a)<D(b)時,選擇線路a作為參照路,否則選擇線路b作為參照路;當N(a)-N(b)>5時,選擇線路a作為參照路;當N(b)-N(a)>5時,選擇線路b作為參照路。
假設確定出線路a為參照路,則對于非參照路上的每個內點,作該內點至參照路上兩兩相鄰的內點的連線的垂線,計算得到的垂線段的最大長度,若判斷獲知該最大長度小于預設的數值(一般設置為10個像素),則背離參照路移動該內點,使該內點至最短垂線段的距離為該最大長度(需要說明的是,該內點始終在最短垂線段所在的直線上移動),否則,則保持該內點位置不變。
參看圖5,本實施例公開一種路況繪制裝置,包括:
投射單元1,用于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
生成單元2,用于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
第一繪制單元3,用于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
第二繪制單元4,用于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路況繪制裝置,首先獲取待繪制的整段道路的GIS數據,提取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并根據所述內點的經度和緯度將所述內點投射到顯示區(qū)域;之后若判斷獲知所述整段道路為單向道路且在短距離內連續(xù)反向變化,則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所述整段道路補內點,并基于所述整段道路的內點生成外點;接著利用編程語言中的PATH對所述內點和外點進行處理,得到道路模型,并在所述顯示區(qū)域中基于所述道路模型繪制道路輪廓;最后對所述道路輪廓進行路況繪制和道路節(jié)點名稱繪制,一方面,通過使用二次貝塞爾方程對整段道路補內點,能夠確保得到一條平滑的道路,使繪制得到的抽象道路與實際道路有更高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通過將道路理解成雙面平行的模型,提取出內點和外點,將內點和外點添加至編程語言中的Path完來完成道路的展現工作,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同路況段的連接處會出現生硬的分叉的問題。
上述裝置可以執(zhí)行前述任意一種路況繪制方法,因而可以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達到同樣的技術效果。
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明白,本申請的實施例可提供為方法、系統(tǒng)、或計算機程序產品。因此,本申請可采用完全硬件實施例、完全軟件實施例、或結合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實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請可采用在一個或多個其中包含有計算機可用程序代碼的計算機可用存儲介質(包括但不限于磁盤存儲器、CD-ROM、光學存儲器等)上實施的計算機程序產品的形式。
本申請是參照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方法、設備(系統(tǒng))、和計算機程序產品的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來描述的。應理解可由計算機程序指令實現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結合。可提供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到通用計算機、專用計算機、嵌入式處理機或其他可編程數據處理設備的處理器以產生一個機器,使得通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據處理設備的處理器執(zhí)行的指令產生用于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裝置。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存儲在能引導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據處理設備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使得存儲在該計算機可讀存儲器中的指令產生包括指令裝置的制造品,該指令裝置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這些計算機程序指令也可裝載到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數據處理設備上,使得在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一系列操作步驟以產生計算機實現的處理,從而在計算機或其他可編程設備上執(zhí)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驟。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說明了大量具體細節(jié)。然而能夠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實踐。在一些實例中,并未詳細示出公知的方法、結構和技術,以便不模糊對本說明書的理解。類似地,應當理解,為了精簡本發(fā)明公開并幫助理解各個發(fā)明方面中的一個或多個,在上面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中,本發(fā)明的各個特征有時被一起分組到單個實施例、圖、或者對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應將該公開的方法解釋呈反映如下意圖:即所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要求比在每個權利要求中所明確記載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確切地說,如權利要求書所反映的那樣,發(fā)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開的單個實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體實施方式的權利要求書由此明確地并入該具體實施方式,其中每個權利要求本身都作為本發(fā)明的單獨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任何單一的方面,也不局限于任何單一的實施例,也不局限于這些方面和/或實施例的任意組合和/或置換。而且,可以單獨使用本發(fā)明的每個方面和/或實施例或者與一個或更多其他方面和/或其實施例結合使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