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曳引電梯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無機房電梯頂層布置受到井道結構影響,尤其是井道的寬度,采用常規(guī)的井道布置方式,由于設置方式固定,在面對不同井道寬度時,需要重新設置連接方式,增加了電梯設計的復雜性,此外,傳統(tǒng)無機房電梯的頂部的曳引機產(chǎn)生的震動容易傳到轎廂內(nèi),影響乘客的乘坐體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
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包括:曳引機、曳引機架、井道、導軌、對重塊、轎廂和吊索,所述曳引機架固定在井道的側后方,所述曳引機架包括,減震板、第一跨接槽鋼、第二跨接槽鋼,第一支撐槽鋼、第二支撐槽鋼,所述曳引機通過所述減震板固定在所述曳引機架上端;所述導軌包括轎廂導軌和對重塊導軌:所述對重塊導軌設置在井道的后方以及曳引機架的下方,所述對重塊導軌包括,第一重塊導軌和第二重塊導軌;所述轎廂導軌包括,第一轎廂導軌和第二轎廂導軌,所述第一轎廂導軌設置在所述曳引機架的下方以及所述井道的一側內(nèi)壁上,所述第二轎廂導軌設置在所述井道另一側的內(nèi)壁上;所述第一支撐槽鋼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塊導軌與第二重塊導軌上,所述第二支撐槽鋼固定在所述第一重塊導軌與所述第一轎廂導軌上。
通過上述方案的頂層布置形式,從分利用了電梯井道頂部的空間,并且第二轎廂導軌采用分體式固定,與曳引機架分設在井道兩側,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寬度的井道結構,對重塊導軌與對重塊結構固定,能有效起到穩(wěn)定轎廂的作用。此外,兩條跨接槽鋼和減震板,在有效固定曳引機的同時,能有效減小曳引機的震動,提升了乘客的舒適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吊索包括,轎廂固定段、轎廂驅動段、轎廂懸掛段、對重固定段和對重活動段,所述轎廂驅動段與所述對重活動段與所述曳引機相連。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二轎廂導軌頂部設置有轎廂繩頭板、所述對重塊導軌頂部設置有對重繩頭板,所述轎廂繩頭板與轎廂繩頭板上均設置有多個繩頭調位孔,所述轎廂固定段與所述轎廂繩頭板相連,所述對重固定段與所述對重繩頭板相連。在繩頭板上設置的多個繩頭調位孔,可以根據(jù)實際井道寬度,調整繩頭的固定位置,來調節(jié)吊索的相對位置,從而起到穩(wěn)定轎廂的作用。
作為優(yōu)選,所述減震板包括,減震頂板、減震底板和減震層,兩層板夾減震層的結構在起到減震作用的同時,保證了減震板底部與第一跨接槽鋼和第二跨接槽鋼的平順連接,以及減震板頂部與曳引機的穩(wěn)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減震層內(nèi)設置有橡膠墊,用以吸收震動。
作為優(yōu)選,所述減震層內(nèi)設置有阻尼器,用以減緩震動幅度,從而消除噪音。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轎廂頂部設置有兩個滑輪,所述滑輪的連線穿過所述轎廂的重心垂線,使得轎廂整體平衡性更好,減小了轎廂在導軌上的橫向作用力,提高了電梯的安全性和壽命,滑輪設置在頂部,可以減少吊索長度,并且能減小轎廂的晃動。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轎廂底部設置有兩個滑輪,所述滑輪的連線穿過所述轎廂的重心垂線,滑輪設置在底部,可以充分利用井道的空間,并且增加電梯的穩(wěn)定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對重塊頂部設置有對重導輪,用以引導吊索。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軌與所述曳引機架之間通過轉接板相連,所述轉接板包括兩個相互垂直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之間設置有加強筋板,從而提升支撐效果,保證電梯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① 本發(fā)明所述的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能有重分利用電梯井道空間,減小了電梯頂部的空間浪費,提高空間利用率。
② 本發(fā)明所述的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對各種寬度的井道結構能良好的通用性。
③ 本發(fā)明所述的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曳引機產(chǎn)生的振動小,乘客乘坐的體驗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減震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下面結合附圖以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根據(jù)圖1~圖3所示,無機房電梯頂層排布結構,包括:曳引機1、曳引機架2、井道3、導軌4、對重塊5、轎廂6和吊索7,曳引機架2固定在井道3的側后方,曳引機架2包括,減震板21、第一跨接槽鋼22、第二跨接槽鋼23,第一支撐槽鋼24、第二支撐槽鋼25,曳引機1通過減震板21固定在曳引機架2上端;導軌4包括轎廂導軌41和對重塊導軌42:對重塊導軌42設置在井道3的后方以及曳引機架2的下方,對重塊導軌42包括,第一重塊導軌421和第二重塊導軌422;轎廂導軌41包括,第一轎廂導軌411和第二轎廂導軌412,第一轎廂導軌411設置在曳引機架2的下方以及井道3的一側內(nèi)壁上,第二轎廂導軌412設置在井道3另一側的內(nèi)壁上;第一支撐槽鋼24固定在第一重塊導軌421與第二重塊導軌422上,第二支撐槽鋼25固定在第一重塊導軌421與第一轎廂導軌411上,導軌4與曳引機架2之間通過轉接板43相連,轉接板43包括兩個相互垂直的固定面,固定面之間設置有加強筋板。
吊索7包括,轎廂固定段71、轎廂驅動段72、轎廂懸掛段73、對重固定段74和對重活動段75,轎廂驅動段72與對重活動段75與曳引機1相連。
第二轎廂導軌412頂部設置有轎廂繩頭板81、對重塊導軌42頂部設置有對重繩頭板82,轎廂繩頭板81與轎廂繩頭板82上均設置有多個繩頭調位孔8,轎廂固定段71與轎廂繩頭板81相連,對重固定段74與對重繩頭板82相連。
減震板21包括,減震頂板211、減震底板212和減震層213,減震層213內(nèi)設置有橡膠墊。
轎廂頂部設置有兩個滑輪61,滑輪61的連線穿過轎廂6的重心垂線,對重塊5頂部設置有對重導輪51。
實施例2: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根據(jù)圖1所示,兩個滑輪61設置在轎廂底部,滑輪61的連線穿過轎廂6的重心垂線,滑輪61設置在底部,當轎廂升到頂部時,可以充分利用井道上層的空間,并且在轎廂上下移動時間,能增加電梯的穩(wěn)定性。
實施例3:
與上述實施例1或2不同之處在于,減震層213內(nèi)設置有阻尼器,用以減緩震動幅度,從而消除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