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氣干燥器,本發(fā)明尤其是涉及一種壓縮熱再生式干燥機。
背景技術(shù):
空氣干燥機是一種能使空氣中的濕分(一般指水分或其他可揮發(fā)性液體成分)逸出,以得到干空氣的機器。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無氣耗、出口露點穩(wěn)定的壓縮熱再生式干燥機。
按照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shù)方案,所述壓縮熱再生式干燥機,包括第一干燥塔、第二干燥塔、冷卻器、分離器、排水器、消音器、第一節(jié)流孔板、第二節(jié)流孔板、第一氣動閥、第二氣動閥、第三氣動閥、第四氣動閥、第五氣動閥、第六氣動閥、第七氣動閥、第八氣動閥、第九氣動閥、第十氣動閥、第十一氣動閥、第十二氣動閥、第十三氣動閥、第十四氣動閥、第十五氣動閥與第十六氣動閥;
在第一干燥塔的第一接口上連接有第一管道,在第一管道上安裝有第一氣動閥,在第一干燥塔的第二接口上連接有第二管道,在第二管道上安裝有第十四氣動閥,在第二干燥塔的第一接口上連接有第三管道,在第三管道上安裝有第二氣動閥,在第二干燥塔的第二接口上連接有第四管道,在第四管道上安裝有第十五氣動閥;
第五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氣動閥與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一管道上,第五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二氣動閥與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三管道上,在第三管道上安裝有第一節(jié)流孔板、第四氣動閥、第三氣動閥與第二節(jié)流孔板;
出氣管的一端連接在第四氣動閥與第三氣動閥之間的第五管道上,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與第三管道的另一端均接入出氣管;
第六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五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一管道上,第六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五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三管道上,在第六管道上安裝有第六氣動閥與第七氣動閥;
第七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十四氣動閥與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七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十五氣動閥與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七管道上安裝有第十二氣動閥與第十三氣動閥;
第八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七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八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七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八管道上安裝有第十氣動閥與第十一氣動閥;
第九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八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九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八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九管道上安裝有第八氣動閥與第九氣動閥;
排空管的一端連接在第十氣動閥與第十一氣動閥之間的第八管道,排空管的另一端安裝有消音器,所述第八氣動閥與第九氣動閥之間的第九管道接入排空管;
所述第二管道與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并聯(lián)接入第十管道,第十管道的另一端接冷卻器的第一接口,在第十管道上安裝有分離器與第六溫度變送器,在分離器上安裝有排水器;
在冷卻器的第二接口上安裝有進氣管;
第十一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六氣動閥與第七氣動閥之間的第六管道上,第十一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進氣管上;
在冷卻器的第三接口上安裝有第十二管道,在第十二管道的另一端安裝第五溫度變送器,所述第十二氣動閥與第十三氣動閥之間的第七管道接入第十二管道上。
還設有第十三管道,第十三管道的兩端并聯(lián)在所述第五管道的兩端。
在第十管道上還安裝有第六溫度變送器,第六溫度變送器安裝在分離器與冷卻器之間。
在進氣管上安裝有第三溫度變送器、壓力變送器與第十六氣動閥,所述第十一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壓力變送器與第十六氣動閥之間的進氣管上。
在第九管道的一端與第一干燥塔之間的第二管道上安裝有第一溫度變送器。
在第九管道的另一端與第二干燥塔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安裝有第二溫度變送器。
在出氣管上安裝有第四溫度變送器。
本發(fā)明在加熱再生時無氣耗,出口露點穩(wěn)定,出口溫度可達-40℃以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該壓縮熱再生式干燥機,包括第一干燥塔11、第二干燥塔12、冷卻器3、分離器4、排水器5、消音器6、第一節(jié)流孔板71、第二節(jié)流孔板72、第一氣動閥81、第二氣動閥82、第三氣動閥83、第四氣動閥84、第五氣動閥85、第六氣動閥86、第七氣動閥87、第八氣動閥88、第九氣動閥89、第十氣動閥8A、第十一氣動閥8B、第十二氣動閥8C、第十三氣動閥8D、第十四氣動閥8E、第十五氣動閥8F與第十六氣動閥8G;
在第一干燥塔11的第一接口上連接有第一管道,在第一管道上安裝有第一氣動閥81,在第一干燥塔11的第二接口上連接有第二管道,在第二管道上安裝有第十四氣動閥8E,在第二干燥塔12的第一接口上連接有第三管道,在第三管道上安裝有第二氣動閥82,在第二干燥塔12的第二接口上連接有第四管道,在第四管道上安裝有第十五氣動閥8F;
第五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一氣動閥81與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一管道上,第五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二氣動閥82與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三管道上,在第三管道上安裝有第一節(jié)流孔板71、第四氣動閥84、第三氣動閥83與第二節(jié)流孔板72;
出氣管的一端連接在第四氣動閥84與第三氣動閥83之間的第五管道上,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與第三管道的另一端均接入出氣管;
第六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五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一管道上,第六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五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三管道上,在第六管道上安裝有第六氣動閥86與第七氣動閥87;
第七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十四氣動閥8E與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七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十五氣動閥8F與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七管道上安裝有第十二氣動閥8C與第十三氣動閥8D;
第八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七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八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七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八管道上安裝有第十氣動閥8A與第十一氣動閥8B;
第九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八管道的一端至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二管道上,第九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第八管道的另一端至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在第九管道上安裝有第八氣動閥88與第九氣動閥89;
排空管的一端連接在第十氣動閥8A與第十一氣動閥8B之間的第八管道,排空管的另一端安裝有消音器6,所述第八氣動閥88與第九氣動閥89之間的第九管道接入排空管;
所述第二管道與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并聯(lián)接入第十管道,第十管道的另一端接冷卻器3的第一接口,在第十管道上安裝有分離器4與第六溫度變送器96,在分離器4上安裝有排水器5;
在冷卻器3的第二接口上安裝有進氣管;
第十一管道的一端連接在第六氣動閥86與第七氣動閥87之間的第六管道上,第十一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進氣管上;
在冷卻器3的第三接口上安裝有第十二管道,在第十二管道的另一端安裝第五溫度變送器95,所述第十二氣動閥8C與第十三氣動閥8D之間的第七管道接入第十二管道上。
還設有第十三管道,第十三管道的兩端并聯(lián)在所述第五管道的兩端。
在第十管道上還安裝有第六溫度變送器96,第六溫度變送器96安裝在分離器4與冷卻器3之間。
在進氣管上安裝有第三溫度變送器93、壓力變送器2與第十六氣動閥8G,所述第十一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壓力變送器2與第十六氣動閥8G之間的進氣管上。
在第九管道的一端與第一干燥塔11之間的第二管道上安裝有第一溫度變送器91。
在第九管道的另一端與第二干燥塔12之間的第四管道上安裝有第二溫度變送器92。
在出氣管上安裝有第四溫度變送器94。
工作時,未經(jīng)冷卻的高溫壓縮空氣進入第一干燥塔11,對塔內(nèi)吸附過的吸附劑進行解吸再生,氣流再經(jīng)冷卻器3降溫,冷凝水通過分離器4分離后經(jīng)排水器5排出,降溫后的壓縮空氣再進入第二干燥塔12,經(jīng)吸附干燥處理后,出口空氣露點溫度降至-40℃以下,干燥空氣經(jīng)氣動閥輸入成品空氣管網(wǎng)。第一干燥塔11內(nèi)吸附劑再生完畢后,引小部分干燥空氣通過節(jié)流孔板,進入第一干燥塔11對干燥高溫的吸附劑進行冷吹直至常溫,冷吹氣流通過消聲器6排至大氣,此為半個周期,下半周期則第一干燥塔11進行吸附干燥,第二干燥塔12進行解吸再生,如此連續(xù)不斷地輸出干燥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