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凈水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不易堵塞的凈水器。
背景技術:
目前家庭對自來水處理的廚房機或全屋凈水器,傳統(tǒng)廚房凈水器或全屋凈水器通過內壓方式過濾,大量的泥沙、顆粒物沉積在超濾膜的進水口處,易造成堵塞,使用壽命短,進而給家居使用在經濟上和實用上帶來諸多不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易堵塞的凈水器,有效避免出現堵塞的現象,且使用方便、壽命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易堵塞的凈水器,包括筒體、濾芯和導流管,所述濾芯安裝在筒體內,且濾芯的兩端與筒體之間均通過密封圈緊密連接,且所述筒體、密封圈與濾芯三者之間的空隙形成自來水腔體;所述筒體的一外側壁外安裝有與自來水腔體相通的進水口,且該筒體的另一側壁上也安裝有與自來水腔體相通的排污口;所述導流管安裝在濾芯內,且導流管的兩端靠近筒體的上對應的兩端分布后,筒體的兩端與導流管兩者之間的空隙形成凈水腔體,所述筒體的其中一端上設置有與凈水腔體相通的凈水口。
其中,所述筒體包括位于中部且內部空心的柱狀體和兩個內部空心的外凸體,兩個外凸體設置在柱狀體兩端上且均向外延伸;所述濾芯的長度與柱狀體相適配,且密封圈套設在柱狀體端口末端與濾芯端口之間;所述導流管的兩端口均朝向對應的外凸體內。
其中,每個外凸體的折角處均為圓弧狀結構。
其中,所述濾芯由多條超濾膜絲組成,所述多條超濾膜絲由內至外依次相疊而成,進水口的的水依次經過多條超濾膜絲過濾后進入導流管。
其中,所述進水口和排污口兩者的縱向方向和橫向方向的位置均不在同一直線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不易堵塞的凈水器,筒體、密封圈與濾芯三者之間的空隙形成自來水腔體,筒體的兩端與導流管兩者之間的空隙形成凈水腔體,進水口和排污口均設計在筒體的外側壁上;該結構的設計使得自來水的進水口和排污口在同一個腔體上,避免因自來水中的泥沙和顆粒物過多而堵塞濾芯的狀況發(fā)生;同時,導流管安裝在濾芯內,且導流管的兩端靠近筒體的上對應的兩端分布,進而實現增大出水量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不易堵塞的凈水器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10、筒體 11、濾芯
12、導流管 13、進水口
14、排污口 15、凈水口
16、密封圈 101、柱狀體
102、外凸體 111、超濾膜絲。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不易堵塞的凈水器,包括筒體10、濾芯11和導流管12,濾芯11安裝在筒體10內,且濾芯11的兩端與筒體10之間均通過密封圈16緊密連接,且筒體10、密封圈16與濾芯11三者之間的空隙形成自來水腔體;筒體10的一外側壁外安裝有與自來水腔體相通的進水口13,且該筒體10的另一側壁上也安裝有與自來水腔體相通的排污口14;導流管12安裝在濾芯11內,且導流管12的兩端靠近筒體10的上對應的兩端分布后,筒體10的兩端與導流管12兩者之間的空隙形成凈水腔體,筒體10的其中一端上設置有與凈水腔體相通的凈水口15。
相較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不易堵塞的凈水器,筒體10、密封圈16與濾芯11三者之間的空隙形成自來水腔體,筒體10的兩端與導流管12兩者之間的空隙形成凈水腔體,進水口13和排污口14均設計在筒體10的外側壁上;該結構的設計使得自來水的進水口和排污口在同一個腔體上,避免因自來水中的泥沙和顆粒物過多而堵塞濾芯的狀況發(fā)生;同時,導流管安裝在濾芯內,且導流管的兩端靠近筒體的上對應的兩端分布,進而實現增大出水量的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筒體10包括位于中部且內部空心的柱狀體101和兩個內部空心的外凸體102,兩個外凸體102設置在柱狀體101兩端上且均向外延伸;濾芯11的長度與柱狀體101相適配,且密封圈16套設在柱狀體101端口末端與濾芯11端口之間;導流管12的兩端口均朝向對應的外凸體102內。每個外凸體102的折角處均為圓弧狀結構。該圓弧結構的設計,可以避免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劃上皮膚的現象。
在本實施例中,濾芯11由多條超濾膜絲111組成,多條超濾膜絲111由內至外依次相疊而成,進水口13的的水依次經過多條超濾膜絲111過濾后進入導流管12。超濾膜絲的多條設計,可更有效的達到過濾作用,使得堵塞物能及時的排出。超濾膜絲111的數量可以很多,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改變;進水口13和排污口14兩者的縱向方向和橫向方向的位置均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兩者之前有距離差,進而更好的排出堵塞物。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