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水板鋪設方法,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隧道防水板的鋪設方法,屬于土木工程隧道施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隧道防水板的鋪設,是在二次襯砌施工前,在初期支護面上鋪設一層無紡土工布,再鋪設一層防水板;防水板與無紡土工布通過爬焊機焊接在一起,防水板鋪設完成后檢測其氣密性,確定無破損、無透水后才可開始二次襯砌施工。
傳統(tǒng)的防水板鋪設方法是通過將防水板與固定無紡土工布的熱熔墊片進行熱熔焊接、從而將防水板鋪設在土工布外層;此熱熔焊接過程使用的是工業(yè)熱吹風機。但是,此種方法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一、易脫落:防水板要求從隧道頂部向兩側邊墻進行鋪設,而防水板自身較重,當熱吹風的熱熔焊接強度不足以承受防水板重量時之前鋪設部分就會脫落,容易造成拱頂部分脫空;二、易燙破:熱吹風機不容易控制熱熔溫度及作用范圍,熱熔墊片與防水板材質不同因而熔點不同,操作過程中極易將熱熔墊片以外部分防水板燙破,防水板破洞較多將嚴重影響防水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的隧道防水板鋪設工藝焊接不牢易脫落、易燙破形成破洞等不足,提出一種隧道防水板鋪設方法。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隧道防水板鋪設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裁剪出設計要求熱熔墊片數量的條狀帶,用條狀帶替代熱熔墊片,在場外先將條狀帶按照設計要求熱熔墊片間距呈梅花型布置在待鋪設的防水板上,使條狀帶短邊沿隧道縱斷面、長邊沿隧道橫斷面方向布設,在場外將條狀帶一端熱熔焊接在待鋪設的防水板上、另一端作為自由端;
步驟二,用防水板裁剪出與一板二次襯砌縱向長度等長的防水板帶,防水板帶寬度與條狀帶寬度相同,防水板帶數量與條狀帶縱向列數相等,將防水板帶沿隧道縱斷面方向作為壓條通過水泥釘將土工布釘在初期支護表面,兩個水泥釘為一組,每組的兩個水泥釘之間間距大于條狀帶寬度,每組水泥釘布設位置與待鋪設防水板上條狀帶位置對應;
步驟三,將焊接好條狀帶的防水板運至隧道內防水板臺車上,從隧道拱頂至隧道邊墻開始鋪設防水板,使條狀帶與每組水泥釘一一相對應,且使條狀帶位于每組的兩個水泥釘之間,逐一將條狀帶自由端穿過每組兩個水泥釘間的防水板帶與土工布之間間隙,再將條狀帶自由端熱熔焊接在防水板上;
步驟四,待防水板上全部條狀帶自由端均按步驟三中方法焊接在防水板上后,即完成了防水板鋪設。
所述的條狀帶尺寸為15cm*3cm。
所述步驟一中位于隧道拱頂部分的防水板上條狀帶的設計間距為60cm,位于隧道邊墻部分的防水板上條狀帶的設計間距為80c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中防水板帶作為“壓條”,取代傳統(tǒng)防水板熱熔墊片,通過水泥釘利用防水板帶將土工布釘在初期支護表面,防水板帶是整體作用,相比熱熔墊片的單點作用固定效果更好。
2、本發(fā)明提出的是防水板材之間的焊接要求,相同材料間的焊接強度遠高于傳統(tǒng)的防水板與熱熔墊片的焊接強度,有效降低了防水板在二襯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脫落的概率,大大提高了工效。
3、防水板與防水板的熱熔焊接工藝對焊接溫度要求低,焊接時間短,對周圍防水板的影響小,能有效控制破損的產生,大幅提高防水板鋪設質量。
4、條狀帶和防水板帶可以利用防水板剩余的邊角料制作,節(jié)約了大量熱熔墊片,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中防水板焊接有條狀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防水板帶在隧道初期支護表面布設位置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二襯防水板鋪設完成后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條狀帶1,防水板2,防水板帶3,隧道4,水泥釘5,土工布6,初期支護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一種隧道防水板鋪設方法,涉及隧道防水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裁剪出設計要求熱熔墊片數量的條狀帶1,用條狀帶1替代熱熔墊片。在場外先將條狀帶1按照設計要求熱熔墊片間距呈梅花型布置在待鋪設的防水板2上,由于防水板2在隧道4內是環(huán)向鋪開,使條狀帶1短邊沿隧道4縱斷面、長邊沿隧道4橫斷面方向布設;然后在場外將條狀帶1一端利用熱吹風機熱熔焊接在待鋪設的防水板2上、另一端作為自由端。因相同材料間的熱熔焊接強度更高,防水板2和條狀帶1屬相同材料,從而使焊接更加牢固;條狀帶1可采用邊角余料或是整卷用剩的防水板,提高經濟效益。此處的呈梅花型布置,即任意相鄰兩條防水板帶3上的條狀帶1前后交錯布置,且前后交錯距離相等。此處的設計要求熱熔墊片間距,一般情況下,位于隧道拱頂部分的防水板2上條狀帶1的設計間距為60cm~80cm,位于隧道邊墻部分的防水板2上條狀帶1的設計間距為80cm~100cm;因為條狀帶1呈梅花型布置,所以此處的間距指的是兩個條狀帶1之間的直線距離,既為隧道縱斷面方向相鄰兩個條狀帶1之間的距離,又為隧道橫斷面方向相鄰兩個條狀帶1之間的間距。
步驟二,用防水板2裁剪出與一板二次襯砌縱向長度等長的防水板帶3,防水板帶3寬度與條狀帶1寬度相同,防水板帶3數量與條狀帶1縱向列數相等;將防水板帶3沿隧道4縱斷面方向作為壓條通過水泥釘5將土工布6釘在初期支護7表面。兩個水泥釘5為一組,每組的兩個水泥釘5之間間距大于條狀帶1寬度,每組水泥釘5布設位置與待鋪設防水板2上條狀帶1位置對應;此處的條狀帶1寬度為條狀帶1短邊的長度。與現(xiàn)有的熱熔墊片單點作用相比,通過防水板帶3作為壓條能夠起到整體作用效果,其固定效果更佳。
步驟三,將焊接好條狀帶1的防水板2運至隧道4內防水板臺車上,按照先隧道拱頂后隧道邊墻的順序,從隧道拱頂至隧道邊墻開始鋪設防水板2,使條狀帶1與每組水泥釘5一一相對應,且使條狀帶1位于每組的兩個水泥釘5之間。再將條狀帶1自由端穿過每組兩個水泥釘5間的防水板帶3與土工布6之間間隙,條狀帶1穿過防水板帶3與土工布6之間間隙后,與防水板帶3呈交叉狀態(tài),利用熱吹風機再將條狀帶1自由端熱熔焊接在防水板2上。條狀帶1與防水板2為相同的材料,兩者之間的焊接強度遠高于現(xiàn)有技術中防水板2與熱熔墊片之間的焊接強度;且焊接面積小、焊接時間短,使得對周圍防水板2的損傷小。而且鋪設過程中工人可以以焊接在防水板2上的條狀帶1作為著力點,簡化了使用防水板2支撐工具的繁瑣操作;同時所有操作都可以在防水板2背面進行,即防水板2與土工布6之間的區(qū)域內完成,操作便捷。
步驟四,待防水板2上全部條狀帶1自由端均按步驟三中方法焊接在防水板2上后,即完成了防水板2鋪設。
具體的,所述的條狀帶1尺寸為15cm*3cm,即條狀帶1的長度為15cm,寬度為3cm。
具體的,根據實際的隧道截面尺寸準確、合理布置待鋪設防水板2的拱頂與邊墻部分,優(yōu)選使所述步驟一中位于隧道拱頂部分的防水板2上條狀帶1的設計間距為60cm、位于隧道邊墻部分的防水板2上條狀帶1的設計間距為80cm。通常情況下,為了實際操作方便,統(tǒng)一按條狀帶1的設計間距為60cm布置。
本防水板鋪設方法操作簡單,能很好的解決因防水板2焊接不牢導致的二次背后脫空問題;且焊接操作對防水板2的損傷小,能有效控制破損的產生,大幅提高防水板2鋪設質量。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上述結構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