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壓氧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放氣閥。
背景技術:
高壓氧艙,也叫遠古大氣艙,是一種大型系統(tǒng)設備,主要由氧艙艙體、供排氣系統(tǒng)、供排氧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空調系統(tǒng)、監(jiān)視操控系統(tǒng)及安全系統(tǒng)等組形成。當前高壓氧艙只能在醫(yī)院中使用,不能被廣泛的推廣應用,不能供個人在家庭中使用,主要是因為當前氧艙體積大、結構復雜、價格高昂,而且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員才能進行操作,針對這一技術問題,公告號為CN102266258A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便攜式軟體氣壓氧艙,包括艙體、第一支撐架以及第二支撐架,其中,該艙體具有內表面以及外表面,其中,藉由該內表面環(huán)繞確定出一氧氣收容空間,該氧氣收容空間用于收容氧氣以及收容人體,該第一支撐架設置在該氧氣收容空間的一端。第二支撐架相對于該第一支撐架設置在該氧氣收容空間的另一端,該艙體上設置有壓力表、安全閥、手動調節(jié)閥,借助獨特的結構設計,本發(fā)明是將凈化后空氣經過無油空氣壓縮機輸入艙體內行程10KPA到20KPA穩(wěn)定的高壓環(huán)境,使人體在艙內輕松的攝取氧氣,有著醫(yī)用氧艙相同的作用。
上述便攜式軟體氣壓氧艙,采用壓力表、安全閥和手動調節(jié)閥來保持艙體內的壓力恒定,這樣結構較為復雜,成本也比較高,在艙體上設置多個閥門,對于保持艙體的氣密性帶來了風險,而且在實際使用中,現(xiàn)有的安全閥門并不能直接安裝到艙體上,因此,需要開發(fā)一種適用于便攜式軟體氣壓氧艙的安全閥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放氣閥,適用于家用高壓氧艙,能夠使得艙體內處于恒壓的狀態(tài)。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自動放氣閥,包括閥體、彈簧、螺桿、頂帽、調節(jié)座和密封圈;螺桿設置在閥體內,彈簧套設在螺桿上,螺桿上端與頂帽連接,螺桿的下端與調節(jié)座連接;頂帽和調節(jié)座分別位于閥體的上端和下端;閥體內設置有環(huán)形臺階,彈簧位于環(huán)形臺階和調節(jié)座之間;頂帽上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與環(huán)形臺階配合,環(huán)形臺階上部的閥體側壁上設有氣孔。使用時,自動放氣閥安裝在艙體的艙壁上,為高壓氧艙充氣,由于艙內氣壓的升高,頂帽帶動螺桿、調節(jié)座升高,彈簧收緊,當頂帽升高至閥體的氣孔位置時,開始放氣,從而降低艙內氣壓,當氣壓降低至氣壓要求值,在彈簧放松的作用下,頂帽下降至原始位置,在密封圈的作用下呈密封狀態(tài)。
進一步的,閥體包括階梯孔、環(huán)形臺階,環(huán)形臺階設置在階梯孔內,在環(huán)形臺階上方的閥體側壁上設置有多個氣孔,環(huán)形臺階下方的閥體外壁設置有用于安裝閥體的安裝螺紋。
進一步,頂帽包括頂片和連接螺管,連接螺管固定在頂片中心位置,連接螺管與螺桿上端連接。
進一步的,密封圈是硅膠圈,硅膠圈嵌設在頂片上,且與環(huán)形臺階相對。
進一步的,調節(jié)座包括連接螺孔和突出塊,多個突出塊設置在連接螺孔的外徑上,每一個突出塊末端設置有承接臺。使用時,連接螺孔與螺桿的下端連接,彈簧的末端與承接臺緊密接觸。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在閥體內采用了彈簧與頂帽結構,使得艙體的氣壓高于自動放氣閥門設定的氣壓時,自動放氣閥門會自動放氣,來穩(wěn)定艙內的壓力,提高安全性和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放氣閥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放氣閥使用狀態(tài)圖;
圖3為本實施新型的自動放氣閥剖視分解圖;
圖4為本實施新型的自動放氣閥三維分解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閥體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閥體三維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頂帽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頂帽三維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調節(jié)座俯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調節(jié)座三維圖。
圖中,1-閥體,2-彈簧,3-螺桿,4-頂帽,5-密封圈,6-調節(jié)座,7-艙壁,11-階梯孔,12-安裝螺紋,13-環(huán)形臺階,14-氣孔,41-頂片,42-連接螺管,61-連接螺孔,62-突出塊,63-承接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圖1-4所示,一種自動放氣閥,包括閥體1、彈簧2、螺桿3、頂帽4、調節(jié)座6和密封圈5;螺桿3設置在閥體1內,彈簧3套設在螺桿3上,螺桿3上端與頂帽4連接,螺桿3的下端與調節(jié)座6連接;頂帽4和調節(jié)座6分別位于閥體1的上端和下端;閥體1內設置有環(huán)形臺階13,彈簧2位于環(huán)形臺階13和調節(jié)座6之間;頂帽4上設置有密封圈5,密封圈5與環(huán)形臺階13配合,環(huán)形臺階13上部的閥體1側壁上設有氣孔14。使用時,自動放氣閥安裝在艙體的艙壁7上,為高壓氧艙充氣,由于艙內氣壓的升高,頂帽4帶動螺桿3、調節(jié)座6升高,彈簧2收緊,當頂帽4升高至閥體1的氣孔14位置時,開始放氣,從而降低艙內氣壓,當氣壓降低至氣壓要求值,在彈簧2放松的作用下,頂帽4下降至原始位置,在密封圈5的作用下呈密封狀態(tài)。
如圖5、6所示,閥體包括階梯孔11、環(huán)形臺階13,環(huán)形臺階13設置在階梯孔11內,在環(huán)形臺階13上方的閥體1側壁上設置有多個氣孔14,環(huán)形臺階13下方的閥體1外壁設置有用于安裝閥體1的安裝螺紋12。
如圖7、8所示,頂帽4包括頂片41和連接螺管42,連接螺管42固定在頂片41中心位置,連接螺管42與螺桿3上端連接。
其中,密封圈5是硅膠圈,硅膠圈嵌設在頂片41上,且與環(huán)形臺階13相對。
如圖9、10所示,調節(jié)座6包括連接螺孔61和突出塊62,多個突出塊62設置在連接螺孔61的外徑上,每一個突出塊62末端設置有承接臺63。使用時,連接螺孔61與螺桿3的下端連接,彈簧2的末端與承接臺63緊密接觸。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