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散熱,特別涉及一種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
背景技術:
1、相關技術中,主要采用冷水機為水冷型功率單元進行散熱。一般通過壓縮機、冷凝器、節(jié)流閥和蒸發(fā)器組成的制冷循環(huán)系統(tǒng),實現(xiàn)熱量的轉移。壓縮機將低溫低壓的制冷劑氣體壓縮成高溫高壓氣體,然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制冷劑通過與冷卻介質(通常是水或者空氣)進行熱交換,釋放熱量并冷凝成高壓液體。接著,高壓液體經(jīng)過節(jié)流裝置降壓,變成低溫低壓的氣液混合物,進入蒸發(fā)器。在蒸發(fā)器中,制冷劑吸收被冷卻對象的熱量,使被冷卻對象的溫度降低,同時自身蒸發(fā)成低溫低壓氣體,再次被壓縮機吸入,從而完成一個制冷循環(huán)。
2、但是,由于以冷水機作為散熱設備,其屬于壓力容器,出于安全考慮,并不適合放置于一些實驗室中,尤其是夏天等工作環(huán)境溫度較高或功率單元工作功率較高的情況下,冷水機容易出現(xiàn)質量問題,如管道老化,焊接處缺陷等,容易出現(xiàn)制冷劑泄漏以及壓力失控等問題,影響實驗室安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旨在適應實驗室設備散熱需求,保證實驗室安全。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包括:
3、第一循環(huán)組,所述第一循環(huán)組包括第一水箱組與鋁制散熱部,所述鋁制散熱部、所述功率單元與所述第一水箱組之間連接有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
4、換熱組件,所述換熱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水箱組的一側,所述鋁制散熱部設置于所述換熱組件內;
5、其中,所述換熱組件包括散熱殼體、風冷組與霧化噴淋組,所述風冷組設置于所述散熱殼體頂面,且向所述散熱殼體吹風以形成散熱氣流,所述散熱殼體內形成有供所述散熱氣流流動的散熱風道,所述霧化噴淋組與所述鋁制散熱部在所述散熱風道內依次間隔布置。
6、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箱組與所述散熱殼體之間設置有第二水箱組,所述第二水箱組分別于所述散熱殼體與所述第一水箱組可拆卸連接;
7、其中,所述第二水箱組與所述霧化噴淋組之間連接有液體傳輸管道組,所述霧化噴淋組的霧化噴頭朝向所述鋁制散熱部設置。
8、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水箱組包括水箱殼體與攪動組件,所述水箱殼體的表面設置有散熱網(wǎng)口,所述攪動組件設置于所述水箱殼體內,且所述攪動組件靠近所述散熱網(wǎng)口設置。
9、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設置有液位計,所述液位計連通所述水箱殼體內部,且所述液位計沿所述水箱殼體的高度方向布置。
10、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水箱殼體內設置有第一潛水泵體,所述液體傳輸管道組部分伸入所述水箱殼體,且與所述第一潛水泵體連接;
11、其中,所述第一潛水泵體遠離所述攪動組件設置。
12、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殼體朝向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以及所述第一水箱組朝向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均設置滑道,所述水箱殼體朝向所述散熱殼體的側面以及所述水箱殼體朝向所述第一水箱組的側面均設置有滑塊;
13、其中,所述滑塊滑動連接于所述滑道內。
14、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殼體側面設置有多個鏤空組件,且所述鏤空組件設置于所述鋁制散熱部遠離所述風冷組的一側。
15、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箱組上設置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與所述換熱組件電連接,以控制所述換熱組件運行。
16、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內設置有第一感應件,以感應所述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內的溫度;
17、其中,所述第一感應件與所述控制部電連接。
18、在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水箱殼體上設置有第二感應件,以感應所述水箱殼體液位;
19、其中,所述第二感應件與所述控制部電連接。
20、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將鋁制散熱部設置在散熱殼體內,液體在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內流動時,與功率單元進行熱交換,實現(xiàn)對功率單元的水冷散熱,而當液體流動至鋁制散熱部內時,依靠鋁制散熱部實現(xiàn)液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熱交換,以降低鋁制散熱部內液體的溫度,而當鋁制散熱部內液體的溫度過高時,風冷組和/或霧化噴淋組工作,加快散熱風道內氣體流速,以提高鋁制散熱部的散熱效率,而霧化噴淋組噴出的霧化液體與鋁制散熱部接觸時,液體受熱蒸發(fā),進而提高鋁制散熱部的降溫效率,以此,實現(xiàn)在高溫環(huán)境下或功率單元高功率情況下,提高對功率單元的散熱效果,避免實驗室通過設置壓力容器進行散熱情況下發(fā)生危險的可能。
1.一種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組與所述散熱殼體之間設置有第二水箱組,所述第二水箱組分別于所述散熱殼體與所述第一水箱組可拆卸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箱組包括水箱殼體與攪動組件,所述水箱殼體的表面設置有散熱網(wǎng)口,所述攪動組件設置于所述水箱殼體內,且所述攪動組件靠近所述散熱網(wǎng)口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設置有液位計,所述液位計連通所述水箱殼體內部,且所述液位計沿所述水箱殼體的高度方向布置。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殼體內設置有第一潛水泵體,所述液體傳輸管道組部分伸入所述水箱殼體,且與所述第一潛水泵體連接;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殼體朝向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以及所述第一水箱組朝向所述水箱殼體的側面均設置滑道,所述水箱殼體朝向所述散熱殼體的側面以及所述水箱殼體朝向所述第一水箱組的側面均設置有滑塊;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殼體側面設置有多個鏤空組件,且所述鏤空組件設置于所述鋁制散熱部遠離所述風冷組的一側。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組上設置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與所述換熱組件電連接,以控制所述換熱組件運行。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內設置有第一感應件,以感應所述液體循環(huán)管道組內的溫度;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水冷換熱循環(huán)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殼體上設置有第二感應件,以感應所述水箱殼體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