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用工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汽車輪轂裝配前需在輪轂內腔加注潤滑油脂,該油脂用于在車輪旋轉運動時給輪轂軸承提供潤滑。為保證輪轂軸承潤滑效果,要求潤滑脂均勻分布在輪轂內腔內,且需保證加注精度。
現(xiàn)有技術通常由人工利用刮子將潤滑脂均勻涂抹在輪轂內腔內,但是人工涂抹無法精確保證加注量,無法保證潤滑效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xiàn)有技術也有采用油脂加注槍與定量油脂加注泵配合,來給輪轂內腔加注定量油脂,但是,受限于加注槍的結構的原因,這種方法無法實現(xiàn)在輪轂內腔表面均勻加注油脂。油脂多堆積在最低點,無法保證潤滑效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無法高效且可重復地實現(xiàn)在輪轂內腔表面均勻加注油脂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包括:
定位板、加注腔、加注嘴和旋轉輔助機構;
所述加注腔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的安裝孔中,且所述加注腔的腔室的遠安裝孔處尺寸大于近安裝孔處尺寸;
所述加注嘴位于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中,用于向所述加注腔中加注油脂,其中,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與所述定位板的安裝孔同軸;
所述旋轉輔助機構固定在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的外周上,用于向所述加注腔傳遞旋轉驅動力,以使得所述加注腔旋轉;
所述定位板在加注油脂時,頂?shù)衷诖幼⑤嗇瀮惹坏亩嗣嫔稀?/p>
優(yōu)選地,所述加注腔的內表面的截面為拋物線形。
優(yōu)選地,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
前端蓋板,所述前端蓋板固定在所述加注腔的出油口處,所述前端蓋板的邊緣處設置數(shù)個加注孔。
優(yōu)選地,所述前端蓋板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加注腔的出油口處。
優(yōu)選地,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
加注嘴支架,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所述加注嘴支架上設置定位孔,該定位孔與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同軸,所述加注嘴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且所述加注嘴與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內表面之間存在縫隙。
優(yōu)選地,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處外表面設置圓柱形凸臺,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位于所述圓柱形凸臺的軸心處,所述旋轉輔助機構為圓柱齒輪,該圓柱齒輪固定在所述圓柱形凸臺的外圓周上,且位于所述加注嘴支架與所述定位板之間,所述圓柱齒輪的外端面與所述加注嘴支架之間存在縫隙。
優(yōu)選地,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
傳動齒輪和傳動齒輪定位支架,所述傳動齒輪通過所述傳動齒輪定位支架可轉動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且與所述圓柱齒輪嚙合。
優(yōu)選地,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處設置翻邊結構。
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系統(tǒng),包括如上所述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以及向所述加注腔提供旋轉驅動力的旋轉動力源和油脂輸入機構。
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動力源為電動機;
所述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所述旋轉輔助機構相連,通過所述旋轉輔助機構給所述加注腔施加旋轉驅動力。
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包括:定位板、加注腔、加注嘴和旋轉輔助機構。由于所述加注腔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的安裝孔中,這樣,當油脂進入旋轉的加注腔后,受到離心力的作用,油脂會從所述加注腔的出油口處被均勻地甩出,使得油脂被均勻的涂覆在待加注的輪轂內腔中。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加注腔的內表面的截面為拋物線形。這樣能有效提升油脂涂覆的均勻性。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前端蓋板,所述前端蓋板固定在所述加注腔的出油口處,所述前端蓋板的邊緣處設置數(shù)個加注孔。當加注腔的轉速較高時,油脂從出油口處飛出的速度較快,容易發(fā)生飛濺等情況,通過在所述加注腔的出油口處設置前端蓋板,可以有效降低油脂從出油口處飛出的速度,避免發(fā)生油脂飛濺的情況。此外,還可以在前端蓋板的中心設置通氣孔,以使得加注腔中的氣壓與外界持平,提升注油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加注嘴支架,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所述加注嘴支架上設置定位孔,該定位孔與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同軸,所述加注嘴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且所述加注嘴與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內表面之間存在縫隙。這樣可以使得加注嘴與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分離,且固定在定位板上,這樣的好處是便于旋轉所述加注腔,同時便于外部與加注嘴進行連接以輸入油脂,也不會造成油脂外漏。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旋轉輔助機構為圓柱齒輪,該圓柱齒輪固定在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的外圓周上,且位于所述加注嘴支架與所述定位板之間,所述圓柱齒輪的外端面與所述加注嘴支架之間存在縫隙。這樣就使得所述加注嘴支架不但可以用于固定加注嘴,同時還起到對圓柱齒輪進行限位的作用,結構緊湊,無需額外增加限位結構。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傳動齒輪,可轉動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且與所述圓柱齒輪嚙合。這樣便于外部通過傳動齒輪對旋轉輔助機構施加旋轉力。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加注腔的安裝孔處設置翻邊結構。這樣可以避免油脂從安裝孔處飛濺出來,同時還能有效防止油脂從安裝孔中流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立體圖;
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定位板的一種立體圖;
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注油脂狀態(tài)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前端蓋板的一種立體圖;
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注腔的一種立體圖。
附圖標記:
在圖1-圖6中:
1 定位板 6 加注嘴支架
2 加注腔 7 傳動齒輪
3 加注嘴 8 傳動齒輪定位支架
4 旋轉輔助機構 9 輪轂內腔
5 前端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主要是提供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通過加注腔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得加注腔中的油脂從加注腔出油口的邊緣處甩出,以使得油脂均勻的分布在輪轂內腔的內表面上,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無法高效且可重復地實現(xiàn)在輪轂內腔表面均勻加注油脂的問題。
如圖1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立體圖;如圖2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截面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定位板的一種立體圖。
在本實施例中,該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可以包括:定位板1、加注腔2、加注嘴3和旋轉輔助機構4。
其中,所述加注腔2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的安裝孔中,且所述加注腔2的腔室的遠安裝孔處尺寸大于近安裝孔處尺寸;所述加注嘴3位于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中,用于向所述加注腔2中加注油脂,其中,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與所述定位板1的安裝孔同軸;所述旋轉輔助機構4固定在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的外周上,用于向所述加注腔2傳遞旋轉驅動力,以使得所述加注腔2旋轉;所述定位板1在加注油脂時頂?shù)衷诖幼⑤嗇瀮惹?的端面上。
由于所述加注腔2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的安裝孔中,且所述加注腔2的腔室的遠安裝孔處尺寸大于近安裝孔處尺寸,也就是說所述加注腔2的腔室內表面存在坡度,油脂在所述加注腔2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下,通過該坡度導向至加注腔2出油口處,并甩到輪轂內腔9的表面,這樣就可以達到均勻加注的目的。其中,所述加注腔2的腔室的截面可以為錐形、臺形、橢圓形、圓弧形、拋物線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優(yōu)選地,所述加注腔2的內表面的截面為拋物線形。這樣能進一步提升油脂涂覆的均勻度。
如圖4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注油脂狀態(tài)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一種截面結構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將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加注嘴3的進油端接在油脂加注機的出油端上,將加注腔2伸入輪轂內腔9中,并將定位板1的端面頂?shù)钟谳嗇瀮惹?的外端面上,通過向旋轉輔助機構4傳遞旋轉力,使得加注腔2旋轉,油脂通過加注嘴3加注到加注腔2中,油脂在離心力作用下通過加注腔2的坡度導向至加注腔的出油口,然后甩到輪轂內腔9的表面,達到均勻加注的目的。
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包括:定位板1、加注腔2、加注嘴3和旋轉輔助機構4。由于所述加注腔2可旋轉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的安裝孔中,這樣,當油脂進入旋轉的加注腔2后,受到離心力的作用,油脂會從所述加注腔2的出油口處被均勻地甩出,使得油脂被均勻的涂覆在待加注的輪轂內腔中。
如圖5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前端蓋板的一種立體圖。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前端蓋板5,所述前端蓋板5固定在所述加注腔2的出油口處,所述前端蓋板5的邊緣處設置數(shù)個加注孔。具體地,所述前端蓋板5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加注腔2的出油口處。
此外,為了提升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的油脂涂覆效果的穩(wěn)定性,還可以在所述前端蓋板5的中心處設置通氣孔,用于保證加注腔2內部的氣壓與外部大氣壓持平,避免加注腔內部由于氣壓變化導致甩出的油脂的速率發(fā)生波動的情況發(fā)生。
如圖6所示,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注腔的一種立體圖。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加注嘴支架6,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上,所述加注嘴支架6上設置定位孔,該定位孔與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同軸,所述加注嘴3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且所述加注嘴3與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內表面之間存在縫隙,以便于所述加注嘴3在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內旋轉。
具體地,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處外表面設置圓柱形凸臺,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位于所述圓柱形凸臺的軸心處,所述旋轉輔助機構4為圓柱齒輪,該圓柱齒輪固定在所述圓柱形凸臺的外圓周上,且位于所述加注嘴支架6與所述定位板1之間,所述圓柱齒輪的外端面與所述加注嘴支架6之間存在縫隙。
此外,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處設置翻邊結構。此翻邊可以固定在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附近,用于防止當被甩出的油脂速度高,導致甩到輪轂內腔之后發(fā)生濺射,造成濺射的油脂進入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長期受氧化或被污染導致所述加注腔2旋轉不暢的情況發(fā)生。
本發(fā)明提供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及系統(tǒng),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加注嘴支架6,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上,所述加注嘴支架6上設置定位孔,該定位孔與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同軸,所述加注嘴3固定在所述定位孔中,且所述加注嘴3與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內表面之間存在縫隙。這樣可以使得加注嘴3與所述加注腔2的安裝孔分離,且固定在定位板1上,這樣的好處是便于旋轉所述加注腔2,同時便于外部與加注嘴3進行連接以輸入油脂,也不會造成油脂外漏。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還包括:傳動齒輪7和傳動齒輪定位支架8,所述傳動齒輪7通過所述傳動齒輪定位支架8可轉動地固定在所述定位板1上,且與所述圓柱齒輪嚙合。這樣便于對所述加注腔2施加旋轉力。
相應地,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輪轂內腔油脂加注系統(tǒng),包括如上所述的輪轂內腔油脂加注機構,以及向所述加注腔2提供旋轉驅動力的旋轉動力源和油脂輸入機構。其中,該旋轉動力源可以為電動機、線性馬達、氣缸等,在此不做限定。所述油脂輸入機構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任意一種能提供油脂的設備,優(yōu)選地采用油脂定量輸入機構,這樣可以進一步保證加注油量的經確定,保證油脂填充效果。
具體地,所述旋轉動力源為電動機;所述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所述旋轉輔助機構4直接相連或間接相連,通過所述旋轉輔助機構4給所述加注腔2施加旋轉驅動力。
雖然本發(fā)明是結合以上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而只受權利要求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對其進行修改和變化,但并不離開本發(fā)明的實質構思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