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水產(chǎn)品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碎磨裝置。
背景技術:
魚,蝦,蟹等水產(chǎn)品的肉類經(jīng)常會被切割打碎,用以加工成各種醬料、醬汁,如常見的蝦醬、蟹醬等。這這些水產(chǎn)品醬料的加工過程中,需要將原料(水產(chǎn)品的肉)進行切割、攪拌,使其充分破碎和被擠壓,形成類似肉料的肉泥,目前的絞肉機類設備,雖然也能進行水產(chǎn)品肉類的切割、攪拌,但是在操作的便捷性、破碎程度及獲得肉泥的均勻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操作便捷,能快速有效地實現(xiàn)水產(chǎn)品肉類的破碎制泥,碎肉效果上佳,可保障肉泥均勻性好的碎磨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碎磨裝置,包括基架、設于基架上的呈圓筒狀的碎磨杯,所述的碎磨杯包括杯身、杯底、杯頂,所述的碎磨杯上設有由碎磨電機帶動的豎直的碎磨軸,所述的碎磨軸穿過杯頂,碎磨軸上設有若干碎磨刀,杯頂設有落料口,所述的碎磨軸上設有預割刀,預割刀所在位置高于任一碎磨刀所在位置,所述的杯底上設有排料管,排料管上設有排料閥,杯頂上設有進料管,進料 管下端與落料口連通,進料管中設有推料柱,在豎直方向上,相鄰兩個碎磨刀的豎直投影交錯。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碎磨杯內設有圓臺狀的導料筒,導料筒口徑由上至下遞減,導料筒軸線豎直,導料筒頂端外緣與杯身內側壁之間密封連接,所述的碎磨軸上設有二次切碎刀,所述的預割刀、二次切碎刀均處在導料筒內,二次切碎刀所在位置低于預割刀所在位置。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杯底上設有內槽,內槽中設有與杯身同軸的底軸承,底軸承與碎磨軸配合連接,所述的杯頂上設有軸承架,軸承架上設有與杯身同軸的頂軸承,頂軸承與碎磨軸配合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杯身與基架轉動連接,杯身的轉動中心為杯身軸線,所述的杯身下方設有一用于帶動杯身繞杯身軸線旋轉的主電機,主電機通過減速機連接至杯底,所述的杯身內設有至少四塊弧板,弧板外側表面可與杯身內側壁面貼合,各弧板以杯身軸線為中心均勻環(huán)狀分布,相鄰弧板之間的空間為側方過料通道,所述的弧板上設有若干橫滑桿,橫滑桿穿過杯身側壁且與杯身側壁滑動連接,所述的橫滑桿外端處在杯身外,橫滑桿外端設有壓板,壓板上設有配重塊,壓板與杯身之間設有若干拉板彈簧,拉板彈簧一端連接壓板,拉板彈簧另一端連接杯身外側壁面。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杯身上設有若干密封填料塊,所述的密封填料塊與橫滑桿一一對應,所述的密封填料塊與對應的橫滑桿之間滑動密封配合。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杯底水平,所述的弧板下表面與杯底內表面之間滑動配合,所述的弧板上設有多個貫穿弧板板面的下通料孔,弧板靠近杯身一側的側面上設有若干容板槽,容板槽與下通料孔一一對應,容板槽與對應的下 通料孔連通,容板槽內設有用于遮擋下通料孔的擋孔板,擋孔板上端與弧板鉸接,擋孔板下端高度低于其自身所遮擋的下通料孔最低處的高度。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下通料孔軸線水平,任一下通料孔軸線與杯底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弧板高度的四分之一。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弧板的高度小于杯身高度的四分之三,弧板的高度大于杯身高度的一半。
作為優(yōu)選,擋孔板達到向下轉動的極限位置時,擋孔板處在豎直狀態(tài);所述的容板槽內設有用于限制擋孔板上轉角度的限位塊,擋孔板向上轉動到接觸限位塊時,擋孔板達到向上轉動的極限位置,此時擋孔板與水平面之間成60度角。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既具備了將原始肉料進行切割的功能,又可以將經(jīng)過預切割的肉料進行攪拌和進一步破碎制泥,功能全面;具備二次切割能力,可以保障進入攪拌制泥部分的肉料都具有相對較小的初始體積,能提升加工效率;具有循環(huán)式的攪拌效果,成品的整體破碎程度、均勻性均上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壓板、配重塊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頂軸承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底軸承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弧板的一個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擋孔板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基架1、碎磨杯2、杯身3、杯底4、杯頂5、碎磨電機6、碎磨軸7、碎磨刀8、落料口9、預割刀10、排料管11、導料筒12、二次切碎刀13、底軸承14、軸承架15、頂軸承16、主電機17、減速機18、弧板19、橫滑桿20、壓板21、配重塊22、拉板彈簧23、密封填料塊24、下通料孔25、擋孔板26、限位塊27、進料管28、推料柱2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碎磨裝置,包括基架1、設于基架上的呈圓筒狀的碎磨杯2,所述的碎磨杯包括杯身3、杯底4、杯頂5,所述的碎磨杯上設有由碎磨電機6帶動的豎直的碎磨軸7,所述的碎磨軸穿過杯頂,碎磨軸上設有若干碎磨刀8,杯頂設有落料口9,所述的碎磨軸上設有預割刀10,預割刀所在位置高于任一碎磨刀所在位置,碎磨軸與預割刀最遠點的距離大于碎磨軸與落料口最遠點的距離,所述的杯底上設有排料管11,排料管上設有排料閥,杯頂上設有進料管28,進料管下端與落料口連通,進料管中設有推料柱29,在豎直方向上,相鄰兩個碎磨刀的豎直投影交錯(也即在豎直方向上,相鄰兩個碎磨刀不對齊,如此利于肉料快速切碎進入下方,提升碎磨效率)。投料時,肉料經(jīng)落料口進入杯身后,先被預割刀進行切割,形成小體積的肉料,方便后續(xù)碎磨。最好的選擇是:落料口落料范圍的豎直投影完全落在預割刀刃口切割范圍的豎直投影內。肉料切成小塊(或小片、小條)后落下,被各碎磨刀反復打碎、攪動,破碎成很小的顆粒,形成肉泥。 排料管、排料閥也可以用“可相對杯身打開的杯底”這一形式來替代。推料柱可以將原料推入,防止落料、進料不暢。
所述的碎磨杯內設有圓臺狀的導料筒12,導料筒口徑由上至下遞減,導料筒軸線豎直,導料筒頂端外緣與杯身內側壁之間密封連接,所述的碎磨軸上設有二次切碎刀13,所述的預割刀、二次切碎刀均處在導料筒內,二次切碎刀所在位置低于預割刀所在位置。預割刀除了預切割肉料外,還會將切割的肉料打到杯身內壁上,肉料由于重力,沿著導料筒滑落至二次切碎刀刃口的切割范圍,并被再次切碎。且導料筒利于集中肉料,使肉料能夠直接落到中部范圍內,增大肉料與碎磨刀的初始接觸幾率。
所述的杯底上設有內槽,內槽中設有與杯身同軸的底軸承14,底軸承與碎磨軸配合連接,所述的杯頂上設有軸承架15,軸承架上設有與杯身同軸的頂軸承16,頂軸承與碎磨軸配合連接。
所述的杯身與基架轉動連接,杯身的轉動中心為杯身軸線,所述的杯身下方設有一用于帶動杯身繞杯身軸線旋轉的主電機17,主電機通過減速機18連接至杯底,所述的杯身內設有至少四塊弧板19,弧板外側表面可與杯身內側壁面貼合,各弧板以杯身軸線為中心均勻環(huán)狀分布,相鄰弧板之間的空間為側方過料通道,所述的弧板上設有若干橫滑桿20,橫滑桿穿過杯身側壁且與杯身側壁滑動連接,所述的橫滑桿外端處在杯身外,橫滑桿外端設有壓板21,壓板上設有配重塊22,壓板與杯身之間設有若干拉板彈簧23,拉板彈簧一端連接壓板,拉板彈簧另一端連接杯身外側壁面。所述的主電機優(yōu)選為調速電機。杯身可以轉動,碎磨軸也可以轉動,當然,實際操作中,最好是讓杯身和碎磨軸反向旋轉,若同向旋轉,則轉動速度要不同,否則就成了“相 對靜止”了。我們知道,碎磨杯這一類的筒狀容器,在進行肉料混合的過程中,貼壁的肉料不容易被攪拌均勻(一則實際中攪拌碎磨結構很難做到貼壁,因為會有刮壁、加劇震動等負面影響,且制造精度要求過高;二則攪拌時具有離心作用,部分肉料容易貼壁,所以很難保證邊部肉料的充分打碎)。再者,容易出現(xiàn)上下分層(汁水集中在下層,下層肉料伴著汁液一起被碎磨,成泥效果好,上層肉料則相對沒那么均勻和細碎)、上下層肉料之間交換少等問題,也不利于保證肉泥均勻混合。而在本方案中,具有弧板結構,弧板外側表面可與杯身內側壁面貼合,非工作狀態(tài)下,弧板與杯身內側壁面之間有余量,此時拉板彈簧也不被拉伸。當工作時(攪拌時),隨著杯身轉速提升,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配重塊向外移動距離變大(此時拉板彈簧拉長),帶動弧板靠近并逐漸貼至杯身內側壁面,從而可將貼壁處的肉料向弧板上、下、兩側擠出,重新回到杯身中心。而若要弧板再次內移動,只需要將主電機停止,或者變頻調速(降速),那么在拉板彈簧的回復作用下,弧板就會箱內移動。而在實際攪拌過程中,攪拌體一直攪動,在攪拌體的作用下,內部肉料向外移動(朝向杯身側壁),而主電機可以多次加速、減速,或者多次啟動、停止,當加速時,弧板推動貼壁處的肉料向弧板上、下、兩側擠出,向上擠出的肉料相當于由下至上移動,從而實現(xiàn)了將下部肉料上翻的效果,可以解決肉料的上下分層等問題,向兩側擠出的肉料和汁液,會沖擊其余的貼壁肉料(如弧板貼壁時,相鄰弧板之間的空間內即側方過料通道內的貼壁肉料,讓貼壁肉料再次混入杯身中心,重新進行攪拌,因此可保障肉料具有極高的均勻性。而且,在弧板與杯身之間的肉料受到弧板的擠壓和撞擊,也能夠更好地被打勻、擠碎。
所述的杯身上設有若干密封填料塊24,所述的密封填料塊與橫滑桿一一對應,所述的密封填料塊與對應的橫滑桿之間滑動密封配合。
所述的杯底水平,所述的弧板下表面與杯底內表面之間滑動配合,所述的弧板上設有多個貫穿弧板板面的下通料孔25,弧板靠近杯身一側的側面上設有若干容板槽,容板槽與下通料孔一一對應,容板槽與對應的下通料孔連通,容板槽內設有用于遮擋下通料孔的擋孔板26,擋孔板上端與弧板鉸接,擋孔板下端高度低于其自身所遮擋的下通料孔最低處的高度。當擋孔板處在完全遮擋(封住)下通料孔的狀態(tài)時,擋孔板外側壁面可與杯身內側壁面貼合或不接觸杯身內側壁面,所以不會影響弧板的貼壁效果。所述的下通料孔軸線水平,任一下通料孔軸線與杯底之間的距離均小于弧板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弧板的高度小于杯身高度的四分之三,弧板的高度大于杯身高度的一半?;“逑卤砻媾c杯底內表面之間滑動配合,意味著弧板下表面與杯底內表面之間不會(或不易)過料,而軸線與杯底的距離小于弧板高度四分之一的進料孔,則保證了杯身中心的肉料可以從相對位置較低的下方進入弧板與杯身之間(通過下通料孔)。所以,當弧板內壓時,杯身底部的肉料擠開擋孔板進入弧板與杯身之間,杯身中心的肉料也有一部分從側方過料通道、弧板上方進入弧板與杯身之間,而在弧板外移(向著杯身側壁移動)過程中,弧板下方只會少量出料,當擋孔板復位貼到再次封住下通料孔后,就不再通料了,肉料只會從弧板側方和上方擠出,既沖擊側方的貼壁肉料,又將一部分之前進入的底部肉料向上擠出,回到杯身上方、中心,繼而再次被攪拌體進行攪拌,攪拌效果上佳,還能有效解決肉料的分層、上下層交換少等問題。
擋孔板達到向下轉動的極限位置時,擋孔板處在豎直狀態(tài);所述的容板 槽內設有用于限制擋孔板上轉角度的限位塊27,擋孔板向上轉動到接觸限位塊時,擋孔板達到向上轉動的極限位置,此時擋孔板與水平面之間成60度角。限定了擋孔板的可轉動角度,能夠避免弧板上轉角度過大,避免其復位困難(畢竟肉泥不是水,阻力相對較大,若弧板上轉角度過大,則復位起來要慢,不利于弧板貼壁過程中封堵或基本封堵住下通料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