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橡膠護舷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均勻受力的高強度橡膠護舷。
背景技術:
船舶在靠、離碼頭時,龐大的船體會碰撞碼頭,產生相當大的撞擊力,船舶在系泊于碼頭時,由于風、浪、流的作用及水位變化的影響,船舶會對碼頭發(fā)生碰撞、擠靠、摩擦、產生相當復雜、持續(xù)時間相當長的三維作用力,以上這些作用于碼頭的力,常常會對碼頭結構造成破壞,同時對船舶也帶來損害,故選取合適的防沖設施,吸收船舶的動能,減少船舶與碼頭間的作用力,對于保護碼頭及船舶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橡膠護舷不僅結構復雜,而且功能單一,沒有設置鋼管、第一轉動支架和第二轉動支架,橡膠護舷在被無數次的撞擊后,橡膠護舷中的橡膠往往出現斷裂的現象,需改變橡膠護舷,造成資源浪費,沒有設置鋼絲網和緩沖部,不能提高橡膠護舷的強度,現有技術護舷對于船舶的緩沖能力較弱,沒有設置條形防滑凸起和圓形防滑凸起,不能提高橡膠護舷的防滑特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均勻受力的高強度橡膠護舷,可以有效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沒有設置鋼管、第一轉動支架和第二轉動支架,橡膠護舷在被無數次的撞擊后,橡膠護舷中的橡膠往往出現斷裂的現象,需改變橡膠護舷,造成資源浪費,沒有設置鋼絲網和緩沖部,不能提高橡膠護舷的強度,現有技術護舷對于船舶的緩沖能力較弱,沒有設置條形防滑凸起和圓形防滑凸起,不能提高橡膠護舷的防滑特性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均勻受力的高強度橡膠護舷,包括碼頭岸邊、第二轉動架、橡膠護舷本體、條形防滑凸起、圓形防滑凸起、輔助護舷、鋼絲網、鋼管、支撐桿、第一轉動架、轉動閥、軸承座、橡膠墊、固定栓、轉動架底板、支撐板、外層圈、緩沖部、承壓內層和緩沖槽,所述碼頭岸邊的前表面設置有橡膠護舷本體,所述橡膠護舷本體一端設置有第二轉動架,且橡膠護舷本體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轉動架,所述橡膠護舷本體的一側設置有輔助護舷,且橡膠護舷本體的外部設置有外層圈,所述外層圈的外表面包裹有圓形防滑凸起,且外層圈外表面靠近圓形防滑凸起的一側位置處設置有條形防滑凸起,所述外層圈的內部設置有鋼絲網,且外層圈的內部設置有緩沖槽,所述緩沖槽的外側設置有承壓內層,所述承壓內層的外部包裹有緩沖部,所述第二轉動架與第一轉動架之間設置有鋼管,所述鋼管貫穿于緩沖槽的內部,所述第一轉動架的底端設置有轉動架底板,且第一轉動架的一側表面嵌入設置有固定栓,所述第一轉動架一側靠近鋼管一端的位置處設置有轉動閥,所述轉動架底板的上端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內部設置有軸承座,所述輔助護舷與碼頭岸邊之間設置有橡膠墊,且輔助護舷與第一轉動架之間設置有支撐桿。
優(yōu)選的,所述橡膠護舷本體與第二轉動架和第一轉動架均通過鋼管轉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碼頭岸邊與第一轉動架通過固定栓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輔助護舷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輔助護舷分別安裝在橡膠護舷本體的兩側。
優(yōu)選的,所述緩沖部為z型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結構科學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設置了鋼管、第一轉動支架和第二轉動支架,能夠改變橡膠護舷的受力點,避免了因橡膠護舷在被無數次的撞擊后,橡膠護舷中的橡膠往往出現斷裂的現象,需改變橡膠護舷,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設置了鋼絲網和緩沖部,提高了橡膠護舷的強度,提高了橡膠護舷對于船舶的緩沖能力,設置了條形防滑凸起和圓形防滑凸起,提高了橡膠護舷的防滑特性,本設計不僅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橡膠護舷得到保護,可改變橡膠護舷的受力點,延長了橡膠護舷的使用壽命,而且橡膠護舷不易損壞,緩沖效果也有所提高。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橡膠護舷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碼頭岸邊;2、第二轉動架;3、橡膠護舷本體;4、條形防滑凸起;5、圓形防滑凸起;6、輔助護舷;7、鋼絲網;8、鋼管;9、支撐桿;10、第一轉動架;11、轉動閥;12、軸承座;13、橡膠墊;14、固定栓;15、轉動架底板;16、支撐板;17、外層圈;18、緩沖部;19、承壓內層;20、緩沖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可均勻受力的高強度橡膠護舷,包括碼頭岸邊1、第二轉動架2、橡膠護舷本體3、條形防滑凸起4、圓形防滑凸起5、輔助護舷6、鋼絲網7、鋼管8、支撐桿9、第一轉動架10、轉動閥11、軸承座12、橡膠墊13、固定栓14、轉動架底板15、支撐板16、外層圈17、緩沖部18、承壓內層19和緩沖槽20,碼頭岸邊1的前表面設置有橡膠護舷本體3,橡膠護舷本體3一端設置有第二轉動架2,且橡膠護舷本體3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轉動架10,橡膠護舷本體3的一側設置有輔助護舷6,且橡膠護舷本體3的外部設置有外層圈17,外層圈17的外表面包裹有圓形防滑凸起5,且外層圈17外表面靠近圓形防滑凸起5的一側位置處設置有條形防滑凸起4,外層圈17的內部設置有鋼絲網7,且外層圈17的內部設置有緩沖槽20,緩沖槽20的外側設置有承壓內層19,承壓內層19的外部包裹有緩沖部18,第二轉動架2與第一轉動架10之間設置有鋼管8,鋼管8貫穿于緩沖槽20的內部,第一轉動架10的底端設置有轉動架底板15,且第一轉動架10的一側表面嵌入設置有固定栓14,第一轉動架10一側靠近鋼管8一端的位置處設置有轉動閥11,轉動架底板15的上端設置有支撐板16,支撐板16的內部設置有軸承座12,輔助護舷6與碼頭岸邊1之間設置有橡膠墊13,且輔助護舷6與第一轉動架10之間設置有支撐桿9。
為了方便調整橡膠護舷本體3的受力位置,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橡膠護舷本體3與第二轉動架2和第一轉動架10均通過鋼管8轉動連接。
為了是轉動架10更加穩(wěn)定,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碼頭岸邊1與第一轉動架10通過固定栓14固定連接。
為了更好的保護碼頭,防止受船舶碰撞受損,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輔助護舷6共設置有兩個,且兩個輔助護舷6分別安裝在橡膠護舷本體3的兩側。
為了提高吸收能量,增加緩沖效果,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緩沖部18為z型結構。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一種可均勻受力的高強度橡膠護舷,包括碼頭岸邊1、第二轉動架2、橡膠護舷本體3、輔助護舷6、鋼絲網7、鋼管8、第一轉動架10、外層圈17、緩沖部18、承壓內層19和緩沖槽20,碼頭岸邊1的前表面設置有橡膠護舷本體3,橡膠護舷本體3一端設置有第二轉動架2,且橡膠護舷本體3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轉動架10,橡膠護舷本體3的一側設置有輔助護舷6,且橡膠護舷本體3的外部設置有外層圈17,外層圈17的外表面包裹有圓形防滑凸起5,且外層圈17外表面靠近圓形防滑凸起5的一側位置處設置有條形防滑凸起4,提高了橡膠護舷的防滑特性,外層圈17的內部設置有鋼絲網7,增加了橡膠護舷的強度,第二轉動架2與第一轉動架10之間設置有鋼管8,鋼管8貫穿于緩沖槽20的內部,橡膠護舷本體3與第二轉動架2和第一轉動架10均通過鋼管8轉動連接,為了實現方便調整橡膠護舷本體3的受力位置,避免了因橡膠護舷在被無數次的撞擊后,橡膠護舷中的橡膠往往出現斷裂的現象,需改變橡膠護舷,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設置了緩沖部18,緩沖部18為z型結構,為了提高吸收能量,提高了橡膠護舷對于船舶的緩沖能力,本設計不僅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橡膠護舷得到保護,可改變橡膠護舷的受力點,延長了橡膠護舷的使用壽命,而且橡膠護舷不易損壞,緩沖效果也有所提高。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