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井下扶正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井下扶正裝置,至少包括:導電芯軸總成(6)、下連接套(13)、自由滑轉套(7-1)、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拉簧(8-1)、圓柱螺旋拉簧(8-2)、連接套(10)、彈性導電環(huán)(9)、耐磨導電塊(11)和板簧(12);自由滑轉套(7-1)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1)與連接套(10)的一端連接;自由滑轉套(7-2)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2)與連接套(10)的另一端連接;板簧(12)的一端與槽(15)相連,板簧(12)的另一端與槽(15)相連,耐磨導電塊(11)設置在板簧(12)上;板簧(12)、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耐磨導電塊(11)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本實用新型能夠將電流信號傳輸?shù)綔y井儀器中。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井壁電成像測井技術,尤指一種井下扶正裝置。 一種井下扶正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電纜式井壁電成像測井技術是指在井下采用傳感器陣列掃描測量,沿井眼縱向、 周向大量采集地層信息,傳輸?shù)降孛婧笸ㄟ^圖像處理技術得到井壁或井周的二維圖像或井 眼周圍某一彈出深度以內的三維圖像。
[0003] 在進行井壁電成像測井時,測井儀器需要居中來保證各個探頭測量效果均勻一 致;同時,回流電極需要與井壁接觸良好,以保證測量信號的有效傳輸,從而保證成像質量。
[0004] 因此,需要研制一種同時具有上述功能的井下扶正裝置,來保證測井儀器居中。圖 1為現(xiàn)有的井下扶正裝置的結構組成示意圖。如圖1所示,現(xiàn)有的扶正器包括:導向錐面1、 基體2、縱向槽3、緊固溝槽4、翼肋5。扶正器帶有縱向槽3和緊固溝槽4,使用時在縱向槽 3處將扶正器掰開套在測井儀器外殼的適當位置,再用扎緊帶在緊固溝槽4處將扶正器固 定在測井儀器外殼上。
[0005] 現(xiàn)有的井下扶正裝置為了避免在測井過程中測井儀器遇卡,使得井下扶正裝置與 井壁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間隙,因此,在油基泥漿井眼下使用時,現(xiàn)有的井下扶正裝置無法 連通井壁與測井儀器外殼,測井儀器無法將電流信號發(fā)射進入地層,而電流信號也無法回 到測井儀器外殼。 實用新型內容
[0006]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井下扶正裝置,能夠保證測井儀器在 進行測井時將電流信號發(fā)射進入地層,同時電流信號也能夠回到測井儀器外殼。
[0007]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井下扶正裝置,至少包括導電芯軸總 成6、與導電芯軸總成6相連的下連接套13、自由滑轉套7-1、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拉 簧8-1、圓柱螺旋拉簧8-2、設置有內槽16的連接套10、設置在內槽16中的彈性導電環(huán)9、 耐磨導電塊11和板簧12 ;
[0008]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1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1與連接套10的 一端連接;
[0009]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2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2與連接套10的 另一端連接;
[0010] 通過自由滑轉套7-1和自由滑轉套7-2繞導電芯軸總成6自由轉動的板簧12的 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相連,板簧12的另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 槽15相連,耐磨導電塊11設置在板簧12上;
[0011] 所述板簧12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 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耐磨導電塊11為三個 或三個以上。
[0012] 優(yōu)選地,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所 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連接套10的一端的外螺紋上;
[0013]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2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 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連接套10的另一端的外螺紋上。
[0014] 優(yōu)選地,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所 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14-1與所述連接套10的一端連接;
[0015]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2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 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14-2與所述連接套10的另一端連接。
[0016] 優(yōu)選地,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轉接套14-1的一端的外螺紋 上,所述連接套10的一端與所述轉接套14-1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接;
[0017]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轉接套14-2的一端的外螺紋上,所述 連接套10的另一端與所述轉接套14-2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接。
[0018] 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帶有開口 17、內凹部分18和外凸部分19,所述內凹部 分18與所述導電芯軸總成6電連通,所述外凸部分19與所述連接套10電連通。
[0019] 優(yōu)選地,所述內槽16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0020] 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的內凹部分18為一個或一個以上,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 的外凸部分19為一個或一個以上。
[0021] 優(yōu)選地,所述耐磨導電塊11安裝在所述板簧12的中間,任意兩個板簧12之間互 不相交。
[0022] 優(yōu)選地,所述板簧12為耐腐蝕彈性金屬材料。
[0023] 優(yōu)選地,在所述耐磨導電塊11和所述自由滑轉套7-1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在 所述耐磨導電塊11和所述自由滑轉套7-2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
[0024]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導電芯軸總成6、與導電芯軸總成6相連的下連 接套13、自由滑轉套7-1、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拉簧8-1、圓柱螺旋拉簧8-2、設置有內 槽16的連接套10、設置在內槽16中的彈性導電環(huán)9、耐磨導電塊11和板簧12 ;套在導電 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1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1與連接套10的一端連接;套在導電 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2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2與連接套10的另一端連接;通過自 由滑轉套7-1和自由滑轉套7-2繞導電芯軸總成6自由轉動的板簧12的一端與自由滑轉 套7-1上設置的槽15相連,板簧12的另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相連,耐磨 導電塊11設置在板簧12上;所述板簧12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 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耐 磨導電塊11為三個或三個以上。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方案,由于耐磨導電塊11緊貼井壁,從 而能夠接收電流信號,并將電流信號通過板簧12、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圓柱 螺旋拉簧8-1或圓柱螺旋拉簧8-2、連接套10、彈性導電環(huán)9和導電芯軸總成6傳輸?shù)綔y井 儀器中;并且,板簧12與圓柱螺旋彈簧8-1或圓柱螺旋彈簧8-2隨著井眼尺寸變化伸縮以 保證測井儀器居中;在測井儀器扭轉時導電芯軸總成6隨著測井儀器轉動,而自由滑轉套7 和板簧12保持不動,避免板簧受力損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進行說明,實施例中的附圖是用于對本實用新 型的進一步理解,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 限制。
[0026] 圖1為現(xiàn)有的扶正器的結構組成示意圖;
[0027]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扶正裝置的結構組成示意圖;
[0028] 圖3為自由滑轉套的結構組成示意圖;
[0029] 圖4為連接套的剖視圖;
[0030] 圖5為彈性導電環(huán)的示意圖;
[0031] 圖中,1為導向錐面,2為基體,3為縱向槽,4為緊固溝槽,5為翼肋,6為導電芯軸 總成,7為自由滑轉套,8為圓柱螺旋拉簧,9為彈性導電環(huán),10為連接套,11為耐磨導電塊, 12為板簧,13為連接套,14為轉接套,15為槽,16為內槽,17為開口,18為內凹部分,19為 外凸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32]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并不能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3] 參見圖2,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井下扶正裝置,至少包括導電芯軸總成6、與導 電芯軸總成6相連的下連接套13、自由滑轉套7-1、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拉簧8-1、圓 柱螺旋拉簧8-2、設置有內槽16的連接套10、設置在內槽16中的彈性導電環(huán)9、耐磨導電塊 11和板簧12 ;
[0034]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1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1與連接套10的 一端連接;
[0035]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2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2與連接套10的 另一端連接;
[0036] 通過自由滑轉套7-1和自由滑轉套7-2繞導電芯軸總成(6)自由轉動的板簧12 的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相連,板簧12的另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 的槽15相連,耐磨導電塊11設置在板簧12上;
[0037] 板簧12為三個或三個以上,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自 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耐磨導電塊11為三個或三個以上。
[0038] 其中,井下扶正裝置通過導電芯軸總成6上部的螺紋與上部測井儀器連接,通過 下連接套13與下部測井儀器連接。
[0039] 其中,導電芯軸總成6和下連接套13之間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方式進行相連,如采用 螺紋的方式進行相連。
[0040] 其中,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纏繞在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圓柱螺旋拉簧 8-1的另一端纏繞在連接套10的一端的外螺紋上;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自由滑 轉套7-2的外螺紋上,圓柱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連接套10的另一端的外螺紋上。
[0041] 或者,
[0042] 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纏繞在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圓柱螺旋拉簧8-1 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14-1與連接套10的一端連接;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自由 滑轉套7-2的外螺紋上,圓柱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14-2與連接套10的另一 端連接。
[0043] 其中,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纏繞在轉接套14-1的一端的外螺紋上,連接套 10的一端與轉接套14-1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接;圓柱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轉 接套14-2的一端的外螺紋上,連接套10的另一端與轉接套14-2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 接。
[0044] 其中,板簧12、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耐 磨導電塊11的個數(shù)相同。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和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 15均勻分布,圖4以四個槽15為例給出了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的示意圖,如 圖所示,四個槽15均勻分布在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上。
[0045] 其中,耐磨導電塊11安裝在板簧12的中間。耐磨導電塊11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方式 安裝在板簧12上。
[0046] 其中,板簧12為耐腐蝕彈性金屬材料。任意兩個板簧12之間互不相交。
[0047] 其中,板簧12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的槽15之間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 方式進行相連,例如可以采用銷釘進行過盈配合連接。
[0048] 在將板簧12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的槽15進行相連的過程中,為 了保證任意兩個板簧12之間互不相交,可以在同一目測方向上沿著相同的旋轉方向將板 簧12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的槽15進行相連。
[0049] 其中,彈性導電環(huán)9帶有開口 17、內凹部分18和外凸部分19,內凹部分18與導電 芯軸總成6電連通,外凸部分19與連接套10電連通,以滿足彈性導電環(huán)9與導電芯軸總成 6的電連通。
[0050] 彈性導電環(huán)9的內凹部分18為一個或一個以上,彈性導電環(huán)9的外凸部分19為 一個或一個以上。
[0051] 彈性導電環(huán)9的作用是使連接套10和導電芯軸總成6之間接觸為導通狀態(tài),因 此,彈性導電環(huán)9只要能夠通過設置在連接套10的內槽16中與導電芯軸總成6接觸就可 以。在安裝過程中,由于彈性導電環(huán)9帶有開口 17,其形狀可以隨意改變,因此,只要保證彈 性導電環(huán)9帶有開口 17、內凹部分18和外凸部分19就可以。
[0052] 為了增加導電可靠性,可以在連接套10內設計兩個或兩個以上內槽16,如圖4所 示,每一個內槽16安裝一個彈性導電環(huán)9 ;也可以將彈性導電環(huán)9設計成包括多個內凹部 分18,或多個外凸部分19的形狀。圖5以4個內凹部分18和4個外凸部分19為例給出了 彈性導電環(huán)9的示意圖。
[0053] 測量電流和屏蔽電流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扶正裝置回到測井儀器的路徑為:地 層一耐磨導電塊11 一板簧12-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彈簧8-1或圓 柱螺旋彈簧8-2-連接套10-彈性導電環(huán)9一導電芯軸總成6。
[0054] 其中,板簧12與圓柱螺旋彈簧8-1或圓柱螺旋彈簧8-2隨著井眼尺寸變化伸縮以 保證測井儀器居中。在測井儀器扭轉時導電芯軸總成6隨著測井儀器轉動,而自由滑轉套 7-1或自由滑轉套7-2和板簧12保持不動,避免板簧受力損壞。
[0055] 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扶正裝置中,為了保證耐磨導電塊11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 滑轉套7-2之間的電性連接更加可靠,可以在耐磨導電塊12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 套7-2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具體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進行安裝,例如采用螺釘將高溫高 壓導線兩端的接線片分別固定在耐磨導電塊11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上。
[0056] 在耐磨導電塊11和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后, 高溫高壓導線與板簧12之間為并聯(lián)關系?;亓髀窂綖椋耗湍щ妷K11 一高溫高壓導線和 板簧12組成的并聯(lián)電路一自由滑轉套7-1或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彈簧8-1或圓柱螺 旋彈簧8-2-連接套10-彈性導電環(huán)9一導電芯軸總成6。
[〇〇57]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是為了便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而已,并 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本領 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所做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和改進等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 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導電芯軸總成(6)、與導電芯軸總成(6) 相連的下連接套(13)、自由滑轉套(7-1)、自由滑轉套(7-2)、圓柱螺旋拉簧(8-1)、圓柱螺 旋拉簧(8-2)、設置有內槽(16)的連接套(10)、設置在內槽(16)中的彈性導電環(huán)(9)、耐磨 導電塊(11)和板簧(12);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1)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1)與連接套(10) 的一端連接; 套在導電芯軸總成(6)上的自由滑轉套(7-2)通過圓柱螺旋拉簧(8-2)與連接套(10) 的另一端連接; 通過自由滑轉套(7-1)和自由滑轉套(7-2)繞導電芯軸總成(6)自由轉動的板簧(12) 的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相連,板簧(12)的另一端與自由滑轉套(7-2) 上設置的槽(15)相連,耐磨導電塊(11)設置在板簧(12)上; 所述板簧(12)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1)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 三個以上,所述自由滑轉套(7-2)上設置的槽(15)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所述耐磨導電塊 (11)為三個或三個以上。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 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 連接套(10)的一端的外螺紋上;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2)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 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連接套(10)的另一端的外螺紋上。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一端 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1)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 (14-1)與所述連接套(10)的一端連接;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一端纏繞在所述自由滑轉套(7-2)的外螺紋上,所述圓柱 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通過轉接套(14-2)與所述連接套(10)的另一端連接。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1)的另 一端纏繞在所述轉接套(14-1)的一端的外螺紋上,所述連接套(10)的一端與所述轉接套 (14-1)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接; 所述圓柱螺旋拉簧(8-2)的另一端纏繞在所述轉接套(14-2)的一端的外螺紋上,所述 連接套(10)的另一端與所述轉接套(14-2)的另一端以螺紋方式連接。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帶有開口 (17) 、內凹部分(18)和外凸部分(19),所述內凹部分(18)與所述導電芯軸總成(6)電連 通,所述外凸部分(19)與所述連接套(10)電連通。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槽(16)為兩個或兩個以 上,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為兩個或兩個以上。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的內凹部分 (18) 為一個或一個以上,所述彈性導電環(huán)(9)的外凸部分(19)為一個或一個以上。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導電塊(11)安裝在所 述板簧(12)的中間,任意兩個板簧(12)之間互不相交。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12)為耐腐蝕彈性金 屬材料。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扶正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耐磨導電塊(11)和所 述自由滑轉套(7-1)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在所述耐磨導電塊(11)和所述自由滑轉套 (7-2)之間安裝高溫高壓導線。
【文檔編號】E21B17/10GK203891871SQ201420310030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侯洪為, 于增輝, 廖勝軍 申請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