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測量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國內(nèi)外尾氣分析儀配套使用的采樣探頭具有多種型式。最簡單的是直接使用一根帶有輥花金屬手柄的銅管,銅管的一端插入汽車尾氣管中,靠近手柄的另一端則與采樣軟管相連。這種采樣探頭的主要缺點是銅管雖然具有一定的柔性,便于插入形狀不同的尾氣管中,但是金屬銅容易與尾氣中的O2氣體發(fā)生反應,形成氧化銅并剝離銅管,導致原始尾氣成分中O2的濃度發(fā)生變化,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另外,由于這種探頭缺少專門的固定裝置,探頭的銅管會隨著汽車和尾氣管的震動情況的加劇而導致脫落,影響正常檢測;還有,這種探頭的金屬手柄在車輛檢測結(jié)束后,受高溫尾氣的熱傳導作用而導致手柄表面溫度急劇上升,容易帶來操作安全方面的隱患,因此,該類型的采樣探頭多用于尾氣工作溫度不是很高、車身和尾氣管震動不是很大的怠速法的尾氣檢測中,而不適用于尾氣工作溫度較高、車身和尾氣管震動較大的工況法,例如穩(wěn)態(tài)加載工況和瞬態(tài)工況的尾氣檢測中。
現(xiàn)有的可用于工況法尾氣檢測的另一種波紋軟管式采樣探頭,該探頭由兩部分組成探頭前端采用不銹鋼材料的波紋軟管,探頭后端采用不銹鋼材料的“Z”形硬管,這兩部分通過螺紋形式連接。波紋軟管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便于插入各種形狀的尾氣管中,“Z”形硬管的好處則是加強高溫尾氣的制冷效果、減小探頭尺寸和避免操作時手部直接接觸高溫尾氣而灼傷。波紋軟管的頭部焊接有進氣嘴,尾氣通過進氣嘴側(cè)面的進氣孔進入波紋軟管和“Z”形硬管中;“Z”形硬管的前部裝有開口朝后的固定夾,固定夾為彈簧鋼絲彎曲倒刺形狀,使用時,固定夾隨波紋軟管一同插入尾氣管中,利用鋼絲的彈性撐住尾氣管的內(nèi)表面,以避免采樣探頭在檢測過程中脫落,硬管的后部具有手柄,手柄為電木材料,與硬管壓鑄成一體,硬管通過螺紋形式同后面的采樣軟管相連。與前面的銅管式采樣探頭相比,這種探頭在測量準確性、安全性、抗震動和耐高溫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對于某些管徑較小并且彎曲的車輛尾氣管,采樣探頭插入后固定夾容易被卡在尾氣管內(nèi)部,很難拔出;另外,波紋軟管由于受尾氣管內(nèi)的高溫作用和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彎折的影響,時間一長,就會發(fā)生老化、裂紋或被污垢阻塞的情況,影響測量的準確性,縮短使用壽命;還有,一旦由于應力作用造成手柄螺紋破壞,就必須整體更換“Z”形硬管和手柄,增加了維修維護的成本;再者,隨采樣探頭配套使用的,用于進行密封性檢測的密封管體積較小,在不使用的時候很容易丟失,給測試工作帶來不便。
為了克服上述采樣探頭存在的問題,對現(xiàn)有的探頭進行改進,設計出更加可靠、靈活、耐用的采樣探頭是十分必要的。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缺陷,提供一種測量可靠、可重復使用、靈活耐用的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
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包括“Z”形的硬管和與其相連的軟管及手柄,位于軟管前端的開口安裝有進氣嘴,進氣嘴的開口為若干徑向穿孔,軟管外部設有金屬編織網(wǎng);硬管的前端安裝有固定夾,尾端表面具有用于連接采樣軟管的環(huán)形溝槽;固定夾為開口向前的“八”字形鋼絲,鋼絲在開口處設有朝向外側(cè)的折彎;手柄垂直夾裝在硬管的后部,手柄底部設有向內(nèi)的開孔和與其相連的插槽,所述插槽中插裝有用于密封測試的塑料密封管。
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中所述軟管為波紋軟管,其長度大于400mm。
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中所述進氣嘴具有垂直正交分布在中心軸線上的2個徑向穿孔。
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中所述手柄采用絕緣材料制成并通過位于夾口處的螺栓固定在硬管上。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油車排放采樣探頭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在于通過增加金屬編織網(wǎng)提高了波紋軟管的散熱能力和抗彎折能力,避免了軟管長期處于高溫狀態(tài)而導致的使用壽命下降;通過采用“八”字形鋼絲固定夾,可以靈活采取固定于尾氣管內(nèi)壁或外壁的方案,避免出現(xiàn)探頭被尾氣管內(nèi)壁卡住的現(xiàn)象;硬管尾部表面開有梯形溝槽,可以直接與采樣軟管相嵌套連接,避免了螺紋連接方式帶來的安裝不便和易損的問題;通過采用能夠獨立安裝的活動手柄,既起到了對采樣探頭的輔助支撐作用,又解決了密封管的安置問題,并節(jié)省了探頭的維修維護費用。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做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的結(jié)構(gòu)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由波紋軟管3、“Z”形硬管2、手柄1三部分組成。波紋軟管3與“Z”形硬管2均為不銹鋼材料,通過螺紋形式連接,波紋軟管3頭部焊接有進氣嘴4。波紋軟管3的外面加有一層較密的金屬編織網(wǎng)7,金屬編織網(wǎng)7的兩端通過焊接或擠壓方式分別與進氣嘴4和連接“Z”形硬管的頭部固定在一起。金屬紡織網(wǎng)7的增大了采樣探頭的散熱面積,避免了軟管3長期處于高溫狀態(tài)而導致的使用壽命下降,同時增大了軟管3的機械強度,提高了軟管3的抗彎折能力?!癦”形硬管2前部設有固定夾5,固定夾5為開口向前的“八”字形鋼絲,鋼絲在開口處設有朝向外側(cè)的折彎。使用時,固定夾5可以靈活地固定于尾氣管的內(nèi)壁或外壁上,當尾氣管較直、管徑較大時,固定夾5既可以通過撐住尾氣管內(nèi)壁保持固定,又可以通過夾在尾氣管外壁保持固定。當尾氣管管徑較小且彎曲時,為避免出現(xiàn)探頭被尾氣管內(nèi)壁轉(zhuǎn)彎處卡住的現(xiàn)象,就可以通過將固定夾5夾在尾氣管外壁的方法保持固定,大大降低了探頭被卡后由于用力拔插給探頭帶來的損壞。硬管2尾端表面具有2至3條用于連接采樣軟管的環(huán)形溝槽6。使用時,可以直接將采樣軟管嵌套到“Z”形硬管2上,避免了由于采用螺紋連接方式所帶來的安裝不便和絲口易損壞的問題。手柄1為電木材料或其他耐高溫絕緣材料制成并分為兩片,通過位于夾口處的螺栓垂直夾裝固定在“Z”形硬管2的后部。手柄1為電木材料,通過模具壓鑄而成,分為左右兩片,使用時,兩片手柄對稱扣合,通過螺栓緊固為一體。手柄上部水平方向開有貫通的圓形通孔,通孔直徑與“Z”形硬管2的外徑相同,用于將手柄1安裝到“Z”形硬管2上;手柄1底部垂直向內(nèi)設有圓形開孔和與其相連的插槽,開孔的直徑與塑料密封管的外徑相同,插槽中插裝用于測試的塑料密封管。塑料密封管具有一定柔韌性和耐熱性,一端由皮堵密封,另一端處于開放狀態(tài)。塑料密封管的內(nèi)徑與進氣嘴4的外徑相同,當進行探頭密封性測試時,開放的一端嵌套在進氣嘴4上,堵住采樣探頭的進氣口,這樣,通過測量氣路中泵的抽吸作用和管路中氣體壓力傳感器的測量結(jié)果,就可以判斷氣體采樣通道是否存在泄漏的問題。密封測試完畢后,塑料密封管插入探頭手柄中的插槽,避免其丟失,此外,當采樣探頭插入到尾氣管進行尾氣檢測時,塑料密封管可以支撐在地上,對采樣探頭的固定起到了輔助支撐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汽油車排放采樣探頭,在使用時,采樣探頭的前端深插入汽車的尾氣管中并固定,后端通過采樣軟管與尾氣分析儀的測量氣路相連接,汽車排放的尾氣樣氣通過采樣探頭和采樣軟管抽入到測量氣路中,進行相關氣體的濃度分析。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xiàn)有探頭存在的問題,在波紋軟管保護、固定夾固定方式、手柄設計、采樣探頭與采樣軟管連接設計,以及塑料密封管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提供了一種更加可靠、靈活和耐用的汽油車排放采樣探頭。
權(quán)利要求1.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包括“Z”形的硬管(2)和與其相連的軟管(3)及手柄(1),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軟管(3)前端的開口安裝有進氣嘴(4),所述進氣嘴(4)的開口為若干徑向穿孔(8),所述軟管(3)外部設有金屬編織網(wǎng)(7);所述硬管(2)的前端安裝有固定夾(5),尾端表面具有用于連接采樣軟管的環(huán)形溝槽(6);所述固定夾(5)為開口向前的“八”字形鋼絲,所述鋼絲在開口處設有朝向外側(cè)的折彎;所述手柄(1)垂直夾裝在所述硬管(2)的后部,所述手柄(1)底部設有向內(nèi)的開孔(9)和與其相連的插槽,所述插槽中插裝有用于密封測試的塑料密封管(10)。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軟管(3)為波紋軟管,其長度大于400mm。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進氣嘴(4)具有垂直正交分布在中心軸線上的2個徑向穿孔(8)。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手柄(1)采用絕緣材料制成并通過位于夾口處的螺栓固定在所述硬管(2)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包括“Z”形的硬管和與其相連的軟管及手柄,位于軟管前端的開口安裝有進氣嘴,進氣嘴的開口為若干徑向穿孔,軟管外部設有金屬編織網(wǎng)。硬管的前端安裝有固定夾,尾端表面具有用于連接采樣軟管的環(huán)形溝槽。固定夾為開口向前的“八”字形鋼絲,鋼絲在開口處設有朝向外側(cè)的折彎。手柄垂直夾裝在硬管的后部,手柄底部設有向內(nèi)的開孔和與其相連的插槽,插槽中插裝有用于密封測試的塑料密封管。本實用新型汽油車尾氣采樣探頭的優(yōu)點是測量可靠、可重復使用、靈活耐用。
文檔編號G01N1/22GK2802495SQ200520108728
公開日2006年8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6月6日
發(fā)明者吳冰, 劉昭度, 姚圣卓, 桑波, 何瑩 申請人:北京金鎧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