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天窗的生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外開式汽車全景天窗的卷簾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天窗安裝于車頂,能夠有效地使車內空氣流通,增加新鮮空氣的進入,為車主帶來健康、舒適的享受。同時汽車車窗也可以開闊視野,也常用于移動攝影攝像的拍攝需求,汽車天窗改變了傳統(tǒng)的換氣形式,風吹進來形成一股氣流,將車廂內的渾濁空氣抽出去,就是可以迅速除卻車內霧氣,使用天窗還有節(jié)能的功效,
現(xiàn)有的國外申請的天窗結構一般采用遮陽板進行遮光,且比較厚重,關閉時占用空間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以上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外開式汽車全景天窗的卷簾裝置,結構簡單,輕量化,易于安裝,可以節(jié)省車頂空間。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外開式汽車全景天窗的卷簾裝置的卷簾裝置,卷簾機構包括有左、右卷簾底座,所述左、右卷簾底座分別安裝在車天窗口兩側的后端處,左、右卷簾底座的相對側上設置卷簾固定塊,兩卷簾固定塊之間設置卷簾軸,卷簾軸外側上套設有卷簾筒,卷簾筒的外壁卷設有卷簾。
進一步地,卷簾筒的左端與卷簾機構左端的卷簾固定塊之間連接左彈性裝置,卷簾筒的右端與卷簾機構右端的卷簾固定塊之間連接右彈性裝置,且左、右彈性裝置都套設在卷簾軸上,卷簾的一端固定在卷簾筒的外壁上,卷簾的自由端連接卷簾卡桿機構,卷簾卡桿機構的左右端設置軟軸連接塊。
進一步地,左彈性裝置的左端固定安裝在卷簾機構左端卷簾固定塊的右側端,左彈性裝置的右端固定安裝在卷簾筒的左端;右彈性裝置的右端固定安裝在卷簾機構右端卷簾固定塊的左側端,右彈性裝置的左端固定安裝在卷簾筒的右端。
進一步地,卷簾卡桿機構的側剖面為開口向上的c型槽,開口向上的c型槽的前部頂端設置c型卡槽,c型卡槽內卡設有卡桿,卷簾的自由端粘結在卡桿的外側壁上。
進一步地,開口向上的c型槽的后端外壁粘結有緩沖層。
進一步地,左、右彈性裝置為橡膠筒或扭力彈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fā)明將卷簾的主要卷簾機構安裝在車頂?shù)暮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一方面能夠避免了采用遮陽板占用的比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安裝比較方便,且雜音較小,還有可以使得結構簡單,更加輕量化,即能夠快速裝車,工藝簡單,效率更高;運行更加順暢,整體車的空間更大,結構更加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爆炸圖。
圖2為發(fā)明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卷簾卡桿機構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fā)明卷簾卡桿機構的剖視圖。
圖中:1為卷簾機構;2為左卷簾底座;3為右卷簾底座;4為卷簾固定塊;5為卷簾軸;6為卷簾筒;7為卷簾;8為左彈性裝置;9為右彈性裝置;10為卷簾卡桿機構;11為軟軸連接塊;12為c型槽;13為c型卡槽;14為卡桿;15為緩沖層。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jù)審查指南,對本發(fā)明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應當理解為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照圖1-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外開式汽車全景天窗的卷簾裝置的卷簾裝置,卷簾機構1包括有左、右卷簾底座2、3,所述左、右卷簾底座2、3分別安裝在車天窗口兩側的后端處,左、右卷簾底座2、3的相對側上設置卷簾固定塊4,兩卷簾固定塊4之間設置卷簾軸5,卷簾軸5外側上套設有卷簾筒6,卷簾筒6的外壁卷設有卷簾7。
卷簾筒6的左端與卷簾機構1左端的卷簾固定塊4之間連接左彈性裝置8,卷簾筒6的右端與卷簾機構1右端的卷簾固定塊4之間連接右彈性裝置9,且左、右彈性裝置8、9都套設在卷簾軸5上,卷簾7的一端固定在卷簾筒6的外壁上,卷簾7的自由端連接卷簾卡桿機構10,卷簾卡桿機構10的左右端設置軟軸連接塊11。
左彈性裝置8的左端固定安裝在卷簾機構1左端卷簾固定塊4的右側端,左彈性裝置8的右端固定安裝在卷簾筒6的左端;右彈性裝置9的右端固定安裝在卷簾機構1右端卷簾固定塊4的左側端,右彈性裝置9的左端固定安裝在卷簾筒6的右端。
卷簾卡桿機構10的側剖面為開口向上的c型槽12,開口向上的c型槽12的前部頂端設置c型卡槽13,c型卡槽13內卡設有卡桿14,卷簾7的自由端粘結在卡桿14的外側壁上。
開口向上的c型槽12的后端外壁粘結有緩沖層15,閉合時具備消音,防止沖力太大損壞窗簾結構。
左、右彈性裝置8、9為橡膠筒或扭力彈簧。
工作原理,軟軸連接塊11上可以安裝軟軸等可進行卷簾打開,同時關閉時,可以驅動軟軸進行卷簾的關閉,還可以手動通過彈性裝置的扭力進行回扭將卷簾回卷關閉,且卷簾具有遮光的功能,
本發(fā)明將卷簾的主要卷簾機構安裝在車頂?shù)暮蠖耍c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一方面能夠避免了采用遮陽板占用的比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安裝比較方便,且雜音較小,還有可以使得結構簡單,更加輕量化,即能夠快速裝車,工藝簡單,效率更高;運行更加順暢,整體車的空間更大,結構更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