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磁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流體控制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暖通空調、制冷等 控制系統(tǒng)的電-茲閥。
背景技術:
暖通空調、制冷等涉及溫度控制、調節(jié)的系統(tǒng)中經(jīng)常會用到電磁閥,以 便控制管路系統(tǒng)中介質的通斷。
請參考圖1,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一種典型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
現(xiàn)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電磁閥包括設有閥口 15的閥座2,設置于閥座2 上的進口管1以及出口管7,兩者通過閥口15連通,閥座2上固定有底座3 和套管13。
套管13的端部固定有靜鐵芯10,內部設置有動鐵芯12,在靜鐵芯10和 動鐵芯12之間設置有彈簧11。套管13外部固定有線圏8,線圈8可以產(chǎn)生 電磁力,通過電磁力以及彈簧11的彈簧力作用,可以使動鐵芯12作往復運 動。
動鐵芯12的端部固定有頂桿14,頂桿14的長度設置為當動鐵芯12向下 運動到極限4亍程時,可以穿出閥口 15,頂4干14的直徑小于閥口 15的內徑, 可以在閥口 15內隨動鐵芯12作往復運動。
底座3設置有容納孔16,底座彈簧4置于容納孔內。鋼球16位于底座彈 簧4上,抵觸在頂桿14的端部。在線圈8的電-茲力帶動頂桿14運動以及底 座彈簧4的彈簧力作用下,鋼球16可以往復運動,從而打開或者關閉閥口 15。
當線圈8通電時,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動鐵芯12克服彈簧11的彈力, 與靜鐵芯10吸合,頂桿也隨動鐵芯向上運動,脫離鋼球6;此時,鋼球6在 底座彈簧4的作用下,向閥口15運動,與之貼合,電》茲閥關閉。
當線圈8斷電時,電磁力消失,動鐵芯12在彈簧11的作用,與頂桿14一起向下運動。彈簧11的作用力大于鋼球6所受的壓差力,因此頂桿14推 動鋼球6脫離閥口15,電-茲閥開啟,此時,介質從進口管l,通過閥口 15, 流向出口管7。
在上述電磁閥結構中,鋼球6直接與底座彈簧4接觸,且放置于底座3 的容納孔16內,在頂桿14的作用下,鋼球6在容納孔16內上下運動。由于 鋼球6及底座彈簧4與容納孔16之間存在間隙,因此若電磁閥長時間開閉后, 鋼球與孔壁之間易產(chǎn)生磨損,導致兩者的間隙變大,此時,底座彈簧4有可 能會卡入兩者之間的間隙,從而導致電磁閥不能正常開閉。此外,裝配時, 底座彈簧4的中心線與底面的垂直度可能會有偏差,從而使底座彈簧4的受 力面受力不均勻,在這種情況下,也存在彈簧卡入鋼球6與容納孔16之間的 間隙的可能性,使電磁闊不能正常開閉。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 陷,提供一種防止底座彈簧卡入鋼球與容納孔間隙的電;茲閥。為便于說明本 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的區(qū)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更好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 技術方案,對于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的部件采用同一編號。本實用新 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電磁閥,包括設有閥口的閥座,設置在所述閥座上的出口管以及進口管, 與所述閥座固定連接的底座和套管,設于所述套管外部的線圏,設于所述套 管內的動鐵芯、靜鐵芯以及設于所述動鐵芯和靜鐵芯之間的彈簧;所述底座 設置有容納孔,所述底座彈簧置于所述容納孔內,鋼球位于所述底座彈簧上, 用于打開或者關閉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球與所述底座彈簧之間設置有 墊片。
優(yōu)選地,所述的墊片呈臺階狀,所述的底座彈簧抵觸在所述墊片的臺階
部。 ,
優(yōu)選地,所述的墊片中心設置有通孔。優(yōu)選地,所述動鐵芯的下端部進一步固定有頂桿,所述頂桿直徑小于所 述閥口的內徑,并且可在所述閥口內往復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在鋼球和底座彈簧之間設置墊片,使底座彈簧抵觸在墊片的臺階部, 而不與鋼球直接接觸,即使電磁閥常時間開閉,或者底座彈簧的中心線與底 面垂直度不良,也可以使底座彈簧受力面的受力比較均勻,從而避免底座彈 簧卡入鋼球與容納孔的間隙的現(xiàn)象,大幅提高電^f茲閥的可靠性。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電磁閥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xiàn)有技術的電磁閥局部剖視放大圖; 圖3本實用新型的電》茲閥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磁閥局部剖視放大圖; 圖中
l-進口管,2-閥座,3-底座,4-底座彈簧,5-墊片,6-鋼J求,7-出口管, 8-線圈,9-螺釘,10-靜鐵芯,11-彈簧,12-動鐵芯,13-套管,14-頂桿,15-閥口, 16-容納孔,17-臺階部,18-通孔,19-大端,20-小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 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參照圖3,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電磁閥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 意圖。
電磁閥包括設有閥口 15的閥座2,設置于網(wǎng)座2上的進口管1以及出口 管7,兩者通過岡口15連通,閥座2上固定有底座3和套管13。
套管13呈圓柱形, 一端與閥座2固定連接,另一端的內端部固定有靜鐵 芯10,從而在內部形成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動鐵芯12,在靜鐵芯10和動 鐵芯12之間設置有彈簧11。套管13外部固定有線圏8,線圏8在通電的情況下可以產(chǎn)生電^f茲力,通 過電磁力和彈簧ll之間的壓差力的作用,可以使動鐵芯12在套管13的內腔 里作上下往復運動。
動鐵芯12的下端部固定有頂桿14,頂桿4為一細長的圓柱形部件,其長 度設置為當動鐵芯12向下運動到極限行程時,可以穿出閥口15,頂桿14的 直徑小于閥口 15的內徑,可以在閥口 15內隨動鐵芯12作往復運動。
顯然地,可以將動鐵芯12與頂桿14做成一體式結構,即將動鐵芯12的 下端部延伸出一l爻細長的圓柱形部件,同樣可以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底座3固定在閥座2的下端,其上設置有圓柱形的容納孔16,底座彈簧 4置于容納孔內,其上放置有墊片5。
墊片5大體呈臺階狀圓柱形,截面呈"T"形,由大端19和小端20兩部 分組成,大端19的厚度小于小端20的厚度,兩者之間形成臺階部17,所述 大端19的直徑略小于容納孔16的內徑,使得它可以在容納孔16內上下運動; 所述小端20的直徑略小于底座彈簧4的直徑,使得小端20可以伸入底座彈 簧4的內孔中,從而使底座彈簧4抵觸在臺階部17上。
墊片5中間設有通孔18,通孔18在大端19 一端的開口上放置鋼球6, 以便于裝配。鋼球6的直徑大于通孔18的內徑,但小于容納孔16的內徑。 當然,墊片5的中間也可以不設置通孔,只設置一個凹坑以放置鋼球6,同樣 能夠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設置成通孔不但可以節(jié)省材沖牛,進一步可以 減少其自身的重量,從而降低其對底座彈簧4的彈力的影響。
鋼球6放置于通孔18在大端19 一端的開口上,在電f茲閥不通電的情況 下,頂桿在彈簧ll的作用下,穿過閥口 15;此時鋼3求6在底座彈簧4的作用 下,抵觸在頂桿14的端部。
由于有墊片5的存在,使得底座彈簧4不直接與鋼球6接觸,而是抵觸 在墊片5的臺階部17上,即使電磁閥常時間開閉,或者裝配時底座彈簧4的 中心線與底面垂直度不良,也可以使底座彈簧4受力面的受力比較均勻,從而避免底座彈簧卡入鋼球與容納孔的間隙的現(xiàn)象,大幅提高電磁閥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電磁換向閥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 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實用新型同樣適用于其它采用彈簧和鋼球控 制閥口開閉的電磁閥中。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
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比如鋼球也 可能用其它的材料代替、墊片大端的橫截面也可以是正方形或者正多邊形等 等。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 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 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電磁閥,包括設有閥口(15)的閥座(2),設置在所述閥座(2)上的出口管(7)以及進口管(1),與所述閥座(2)固定連接的底座(3)和套管(13),設于所述套管(13)外部的線圈(8),設于所述套管內的動鐵芯(12)、靜鐵芯(10)以及設于所述動鐵芯(12)和靜鐵芯(10)之間的彈簧(11);所述底座(3)設置有容納孔(16),底座彈簧(4)置于容納孔(16)內,鋼球(6)位于所述底座彈簧(4)上,用于打開或者關閉閥口(15);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球(6)與所述底座彈簧(4)之間設置有墊片(5)。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片(5)呈臺階 狀,所述的底座彈簧(4)抵觸在所述墊片(5)的臺階部(17)。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f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墊片(5)中心設 置有通孔(18)。
4、 如權利要求1-3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茲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動鐵 芯(12)的下端部進一步固定有頂桿(14),所述頂桿(14)直徑小于所述閥 口 (15)的內徑,并且可在所述閥口 (15)內往復運動。
專利摘要電磁閥,屬于流體控制部件,現(xiàn)有技術存在鋼球與容納孔孔壁間存在間隙,易產(chǎn)生磨損,導致直接與鋼球接觸的底座彈簧易卡入兩者之間的間隙,從而使電磁閥不能正常開閉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在鋼球與調節(jié)彈簧之間設置臺階狀墊片的電磁閥結構,調節(jié)彈簧與墊片的臺階部接觸,本結構的電磁閥即使在電磁閥時常開閉,或者彈簧中心線與底面垂直度不良的情況下,調節(jié)彈簧的受力面的受力也比較均勻,不會卡入鋼球與容納孔孔壁,從而可以大幅提高電磁閥的可靠性。
文檔編號F25B41/04GK201225443SQ20082011893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13日
發(fā)明者嚴衛(wèi)林, 任衛(wèi)東 申請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