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打一炮免费视频,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97视频久久久,日本japanese护士色高清,五月婷婷丁香,日韩精品一级无码毛片免费,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网红剧情演绎

一種窄軌距漏斗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21869閱讀:913來源:國知局
一種窄軌距漏斗車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鐵路貨運用的漏斗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適于小批量貨物運輸?shù)囊环N窄軌距漏斗車。



背景技術:

在鐵路貨物運輸中,對于煤炭、礦石等貨物的運輸,多采用漏斗車進行運輸?,F(xiàn)有的漏斗車采用軌距為1435mm的標準軌距,采用這種標準軌距的漏斗車,其自身體積龐大,對運行線路和軌道的要求都較高,導致軌道的建設成本相應較高;同時,其在運輸過程中所占用的面積也較大,車體通過的最小曲線半徑也相應地增加,由此也限制了車體的機動靈活性;另外,現(xiàn)有的漏斗車雖然容積較大,其相應的載貨量也大,很適合于大批量貨物的運輸,但是,對于小批量的貨物運輸,或者是面積較小的貨運場地,就會造成漏斗車的能源浪費,同時也使貨物的運輸成本提高,從而不利于節(jié)能降耗和節(jié)約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窄軌距漏斗車,降低其占用面積和軌道建設成本。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窄軌距漏斗車,包括走行裝置、車廂和車架,所述車架頂部固定連接車廂,車架底部固定連接走行裝置,所述走行裝置包括車輪和輪軸,所述輪軸相對兩端安裝車輪,所述走行裝置的同一根輪軸上的車輪所形成的軌距小于標準軌距。

優(yōu)選地,所述走行裝置的同一根輪軸上的車輪所形成的軌距為580mm。

優(yōu)選地,還包括牽引緩沖裝置,所述牽引緩沖裝置包括緩沖器和連掛裝置,所述車架與緩沖器固定連接,所述緩沖器與連掛裝置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掛裝置包括牽引桿,所述牽引桿一端形成u形開口槽和連接孔,所述連接孔貫通所述u形開口槽,另一端形成連接卡槽;所述緩沖器一端開設連掛通孔,所述緩沖器一端插接到所述u形開口槽中,并通過銷軸貫穿連接孔、連掛通孔使緩沖器與牽引桿之間形成活動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掛裝置還包括卡環(huán),所述卡環(huán)上開設切口槽。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掛裝置包括車鉤體、鉤舌、脫鉤桿和復位彈簧,所述車鉤體同一端形成鉤槽和鉤銷,所述鉤舌位于鉤槽與鉤銷之間且與車鉤體活動連接,所述脫鉤桿與鉤舌固定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相對兩端分別與車鉤體、脫鉤桿連接,通過脫鉤桿控制鉤舌相對于鉤銷轉動,且在復位彈簧彈性力作用下自動復位。

優(yōu)選地,所述車廂與上座之間形成固定連接,在上座底部形成插接槽,所述車架上固定連接下座,所述下座端部插接到上座底部的插接槽中,在下座上開設螺紋孔,且上座與下座之間通過連接螺栓連接固定。

優(yōu)選地,所述車廂與上座之間通過支架形成固定連接,所述支架為倒l形結構支架,其相對兩側分別與車廂、上座固定連接,在支架與車廂之間形成三角形空間。

優(yōu)選地,所述上座底部的插接槽中固定連接減震墊,在減震墊外側面上固定連接耐磨環(huán)。

優(yōu)選地,所述車廂上設置卸貨機構,所述卸貨機構包括若干底門和開閉門機構,每兩扇底門通過一個開閉門機構將底門打開或者關閉。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降低窄軌距漏斗車運輸時所占用的面積,同時使其軸重得以大幅度降低,由此大幅降低了對線路建設和軌道的要求,使得相應的軌道建設成本大幅度降低,尤其適合于小批量貨物的運輸或者面積較小的貨運場地的貨運需求,使貨物運輸成本得以有效地降低,有利于節(jié)能降耗和節(jié)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窄軌距漏斗車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窄軌距漏斗車的仰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種窄軌距漏斗車的側視圖。

圖4為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4所示上座構造的放大圖。

圖6為圖1或者圖2中的緩沖器的主視圖。

圖7為圖6所示的緩沖器的俯視圖。

圖8為圖7中b-b向的剖視圖。

圖9為牽引桿緩沖裝置的構造示意圖(主視圖)。

圖10為牽引桿連掛裝置的構造示意圖(爆炸圖)。

圖11為牽引桿緩沖裝置相互連掛(手動型連掛緩沖結構)的構造示意圖。

圖12為圖11中c-c向的剖視圖。

圖13為圖11中的卡環(huán)的剖視圖。

圖14為圖11中的牽引桿的剖視圖。

圖15為車鉤緩沖裝置的構造示意圖(主視圖)。

圖16為車鉤緩沖裝置的構造示意圖(俯視圖)。

圖17為車鉤緩沖裝置相互連掛(半自動型連掛緩沖結構)的構造示意圖。

圖18為圖17中的車鉤的剖視圖。

圖19為圖17中的車鉤處于相互鎖緊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20為圖17中的車鉤處于相互脫開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中標記:1-防脫軌裝置,2-走行裝置,3-緩沖器,4-連掛裝置,5-銷軸,6-連接螺栓,7-斜撐,8-波紋渡板,9-車廂,10-車架,11-底門,12-雙聯(lián)桿,13-第一頂桿,14-第二頂桿,15-下座,16-上座,17-牽引電機,18-支架,19-減震墊,20-耐磨環(huán),21-卡環(huán),22-開口銷,23-鋼軌安裝粱,31-螺母,32-墊圈,33-后叢板,34-連接彈簧,35-前叢板,36-連接件,37-連掛通孔,38-緩沖墊,40-牽引桿,41-連接孔,42-連接卡槽,43-車鉤體,44-鉤槽,45-鉤舌,46-鉤銷,47-脫鉤桿,48-復位彈簧,421-卡接面,422-加工面,101-穩(wěn)定輪,102-支撐軸,103-安裝架,201-軸箱體,202-車輪,203-輪軸。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圖2、圖3所示的窄軌距漏斗車,具體包括防脫軌裝置1、走行裝置2以及車廂9和車架10,所述車廂9呈漏斗形,采用不銹鋼制造,在車廂9的廂體外面設有縱橫交錯的折彎槽鋼,所述折彎槽鋼形成網(wǎng)狀結構,且與廂體焊接在一起,有效地增加了車廂9的剛度。在車廂9入口部的相對兩端外側分別固定連接波紋渡板8,當若干節(jié)車廂9串接起來后,在裝貨時,通過波紋渡板8可以防止貨物掉落到相鄰的兩節(jié)車廂9之間的間隙中。

在車廂9上設置卸貨機構,所述卸貨機構包括若干底門11和開閉門機構,如圖1、圖2所示,可以在車廂9底部設置6扇底門11和3套開閉門機構,所述的開閉門機構安裝在車架10下部,包括手柄、傳動軸、雙聯(lián)桿12、第一頂桿13和第二頂桿14,所述雙聯(lián)桿12通過傳動軸與車廂9之間形成活動連接,且雙聯(lián)桿12相對兩端分別與第一頂桿13一端、第二頂桿14一端形成活動鉸接,所述第一頂桿13的另一端、第二頂桿14的另一端分別與獨立的底門11形成活動鉸接,所述的底門11與車廂9之間形成活動鉸接;所述手柄控制雙聯(lián)桿12相對于車廂9轉動,從而使底門11可以相對于車廂9張開或者關閉,每兩扇底門11通過一個開閉門機構將底門11打開或者關閉。在車廂9進入貨場卸貨區(qū)時,通常是采用碰撞方式,通過開閉門機構也可以依次將底門11打開。所述底門11相對于車廂9的張角最好是42度,如圖1所示,以盡量增大卸貨面積,減小卸貨時間。

所述的車架10主要由兩根邊梁、前后兩根牽引梁、中間兩根橫梁固定連接而構成“目”字結構。其中的邊梁、橫梁都采用箱型結構,且邊梁采用魚腹形式,以有效提高車架10的剛度。在車架10頂部固定連接車廂9,且車廂9與車架10之間所形成的安息角是56度,如圖1所示,以便于車廂9的快速卸貨。所述車廂9的左右兩邊、車架10上部的空間,可以用于走管、走線。在車廂9前后兩端與車架10之間分別設置兩根斜撐7,以有效地減小車廂9在重載狀態(tài)下的變形。

所述車架10底部通過軸箱體201固定連接走行裝置2,所述走行裝置2主要包括車輪202和輪軸203,所述輪軸203的相對兩端安裝車輪202,位于同一根輪軸203上的車輪202所形成的軌距小于標準軌距;優(yōu)選地,所述走行裝置2的同一根輪軸203上的車輪202所形成的軌距為580mm。由于軌距只有580mm,其比標準軌距1435mm小很多,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窄軌距漏斗車運輸占用的面積,而且也能大幅度降低軸重,甚至其軸重只有10t,因此,對線路建設和軌道要求大幅降低,相應的軌道建設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軸箱體201上設置彈簧,所述軸箱體201上的彈簧優(yōu)選采用橡膠彈簧,所述走行裝置2與車架10之間通過軸箱體201上的彈簧直接連接在一起,即走行裝置2是采用車架10承載方式,以使車體的重量通過軸箱體201上的橡膠彈簧傳遞到輪對上,每個機車、車輛通常配置2個輪對。另外,所述走行裝置2還可以包括牽引電機17,所述牽引電機17的動力輸出軸為輪軸203,從而簡化了漏斗車結構。

如圖1、圖3所示,在每個軸箱體201下部固定安裝防脫軌裝置1,所述的防脫軌裝置1包括穩(wěn)定輪101、支撐軸102和安裝架103,所述安裝架103優(yōu)選采用箱型粱,其一端通過螺栓與軸箱體201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支撐軸102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撐軸102另一端與穩(wěn)定輪101固定連接,所述穩(wěn)定輪101與鋼軌安裝粱23之間設置小于車輪202輪緣高度的垂向間隙。優(yōu)選地,所述穩(wěn)定輪101與鋼軌安裝粱23之間的垂向間隙設置為10mm-20mm。由于車輪202脫軌的發(fā)生必有一個車輪202爬軌的過程,即車輪202輪緣爬上鋼軌上平面,而車輪202輪緣高度通常為25mm,在穩(wěn)定輪101與鋼軌安裝粱23之間的垂向間隙小于車輪202輪緣高度的情況下,就能夠有效地防止車輛發(fā)生脫軌事故。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礦物等貨物是與車廂9直接接觸而沒有與車架10直接接觸,因此,導致車廂9比車架10的磨損、腐蝕更為嚴重,其使用壽命也比車架10要短很多。在不更換車架10的前提下,為了更加方便車廂9的更換,所述車廂9與車架10之間可以通過若干如圖3、圖4所示的活動安裝座來形成活動連接結構。具體地,

所述的活動安裝座包括上座16、下座15和連接螺栓6,所述車廂9與上座16之間形成固定連接,在上座16底部形成插接槽,在車架10上固定連接下座15,所述下座15端部插接到上座16底部的插接槽中,在下座15上開設螺紋孔,利用連接螺栓6一端貫穿上座16后與下座15上的螺紋孔形成螺紋活動連接,從而使得上座16與下座15之間可以通過連接螺栓6連接固定。優(yōu)選地,所述上座16上開設與其底部插接槽相通的通孔,所述連接螺栓6一端貫穿上座16上的通孔后與下座15上的螺紋孔形成螺紋活動連接,以提高車廂9與車架10之間的裝配效率,并確保車廂9與車架10之間連接可靠。

為了降低車廂9運行中的振動,并有利于提高整個活動安裝座的使用壽命,如圖4、圖5所示,所述車廂9與上座16之間通過支架18形成固定連接,所述支架18的相對兩側分別與車廂9、上座16形成固定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支架18為倒l形結構支架,且支架18與車廂9之間形成三角形空間。另外,所述上座16底部的插接槽為錐形槽,所述下座15端部為錐形凸臺結構,所述上座16與下座15之間形成的配合面是錐形面;優(yōu)選地,所述上座16與下座15之間形成的錐形配合面的錐度設置為15-20度。采用這樣的結構設計后,可以使車廂9的橫向、縱向和垂向的振動都能通過活動安裝座傳遞到車架10上,因此,使得連接螺栓6的受力較小,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活動安裝座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在上座16底部的插接槽中固定連接減震墊19,所述減震墊19優(yōu)選丁氰橡膠墊;在減震墊19外側面上固定連接耐磨環(huán)20,所述耐磨環(huán)20優(yōu)選鋼圈。優(yōu)選地,所述的減震墊19與耐磨環(huán)20之間是硫化一體成型結構,以保證減震墊19與耐磨環(huán)20之間的連接可靠性。通過采用上述結構設計,一方面可以實現(xiàn)車廂9的減震,一方面可以減少上座16與下座15之間的摩擦損耗,并提高了整個活動安裝座的耐候性能和抗沖擊性能。

在運輸過程中,動車與拖車之間、拖車與拖車之間、甚至是動車與動車之間,都是通過牽引緩沖裝置來實現(xiàn)連掛。如圖1、圖2所示,所述的牽引緩沖裝置主要包括相互連接的緩沖器3和連掛裝置4,所述緩沖器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車架10上。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器3安裝在車架10的牽引梁內,以減小車輛縱向方向上的沖擊。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器3與連掛裝置4之間可以通過銷軸5形成繞銷軸5相對轉動的活動連接,以方便車輛之間的連接、牽引,并使牽引緩沖裝置的結構更加簡單、可靠。

如圖6、圖7、圖8所示,所述的緩沖器3包括前叢板35、后叢板33以及連接彈簧34和連接件36,所述連接件36一端貫穿前叢板35、連接彈簧34、后叢板33后與螺母31連接,另一端上形成連掛通孔37,且連接彈簧34位于前叢板35與后叢板33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緩沖器3還包括緩沖墊38,所述緩沖墊38優(yōu)選橡膠墊,且通過螺栓、墊圈與前叢板35形成固定連接結構。所述連掛裝置4由于自身重力作用,其連接端部通常會向下低頭,通過設置緩沖墊38可以用于支撐連掛裝置4,以防止連掛裝置4發(fā)生低頭而影響車輛之間的連掛作業(yè)效率。

對于車輛之間的連掛,包括動車與拖車之間、拖車與拖車之間、動車與動車之間,可以采用如圖11所示的手動型連掛緩沖結構,所述的手動型連掛緩沖結構包括牽引桿緩沖裝置,所述牽引桿緩沖裝置包括緩沖器3和連掛裝置4,所述連掛裝置4包括牽引桿40,所述牽引桿40的結構如圖14所示,其一端開設連接孔41和u形開口槽,且所述連接孔41貫通所述u形開口槽,牽引桿40另一端形成連接卡槽42。由于緩沖器3上的連接件36一端開設連掛通孔37,當緩沖器3上的連接件36一端插接到牽引桿40一端的u形開口槽中之后,再通過銷軸5貫穿連接孔41、連掛通孔37,就可以使緩沖器3與牽引桿40之間形成活動連接,如圖9、圖12所示。進一步地,在銷軸5貫穿連接孔41、連掛通孔37后,可以在銷軸5上連接開口銷22,所述開口銷22位于牽引桿40外側,如圖9所示,通過設置開口銷22,可以有效地防止銷軸5的脫落。

上述的牽引桿緩沖裝置通常固定安裝在車輛的相對兩端,當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需要進行連掛作業(yè)時,如圖10所示,在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相互靠近到合適距離后,通常是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的端部相互接觸,再采用兩個卡環(huán)21分別從上、下相對兩側方向分別搭接在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上的連接卡槽42之間;所述卡環(huán)21上開設切口槽,如圖13所示,所述卡環(huán)21可以通過位于切口槽兩側的凸緣部與牽引桿40上的連接卡槽42相互卡接到位,然后,利用兩根連接螺栓6分別貫穿相對而立的兩個卡環(huán)21端部的相互對應的連接通孔,使相對而立的兩個卡環(huán)21串接起來,在連接螺栓6與卡環(huán)21之間可以設置墊圈32;最后,通過螺母31與連接螺栓6相互配合,使相對而立的兩個卡環(huán)21箍緊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直至卡環(huán)21與牽引桿40之間相互固定連接成一體,從而實現(xiàn)了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之間的相互連掛,如圖11、圖12所示。另外,如圖10所示,可以在連接螺栓6底部開設通孔,當卡環(huán)21與牽引桿40之間相互固定連接到位后,在螺母31外側利用開口銷22貫穿連接螺栓6底部的通孔,使開口銷22與連接螺栓6連接固定,以防止連接螺栓6與螺母31之間發(fā)生松脫,提高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之間的連掛可靠性。當車輛之間需要解除相互連掛狀態(tài)時,作業(yè)人員只需要借助簡單的輔助工具拆卸掉連接螺栓6及與其配合的螺母31,就能實現(xiàn)相鄰兩節(jié)車輛之間的脫開。

上述的牽引桿緩沖裝置結構簡單,工藝性較高,其中的牽引桿裝置(包括牽引桿40、卡環(huán)21、墊圈32、連接螺栓6及螺母)的自重僅為普通車鉤自重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左右,而且該牽引桿裝置借助簡單的輔助工具,就能容易地實現(xiàn)相鄰兩節(jié)車輛之間的連掛與脫開,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可靠性高。因此,該牽引桿裝置的生產周期較短,其實施成本也較低廉。

在采用上述的牽引桿緩沖裝置后,在車輛之間產生縱向拉伸時,可以通過卡環(huán)21與牽引桿40之間的接觸面受力;而在車輛之間產生縱向壓縮時,可以通過相鄰的兩根牽引桿40端部的接觸面受力,兩者均能把力很好地傳遞到緩沖器3上,從而可以確保機車的運行安全。優(yōu)選地,所述卡環(huán)21上的切口槽是錐形槽,其張角為40-60度,優(yōu)選為45度,如圖13所示。優(yōu)選地,所述牽引桿40一端的連接卡槽42也采用錐形槽;進一步地,所述連接卡槽42的卡接面421的傾斜度大于加工面422的傾斜度,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卡槽42上的卡接面421與加工面422之間的夾角為110-120度。采用這樣的結構設計,既方便了卡環(huán)21、牽引桿40的加工制造,又有利于提高卡環(huán)21、牽引桿40的機械強度,從而不僅可以提高相鄰的車輛之間的連掛作業(yè)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車輛運行時的相鄰車輛之間的連掛可靠性。

采用上述的手動型連掛緩沖結構,雖然可以實現(xiàn)車輛之間的連掛,但是需要相應的人力及時投入手動操作,因此,其連掛作業(yè)比較費時、費力。為了節(jié)省人力投入,并提高連掛作業(yè)效率,可以采用如圖15、圖16所示的車鉤緩沖裝置,所述車鉤緩沖裝置包括緩沖器3和連掛裝置4,所述連掛裝置4的結構如圖18所示,主要包括車鉤體43、鉤舌45、脫鉤桿47和復位彈簧48,所述車鉤體43一端開設連接孔41和u形開口槽,且所述連接孔41貫通所述u形開口槽,車鉤體43另一端形成凹錐形結構的鉤槽44和凸錐形結構的鉤銷46。由于緩沖器3上的連接件36一端開設連掛通孔37,當緩沖器3上的連接件36一端插接到車鉤體43一端的u形開口槽中之后,再通過銷軸5貫穿連接孔41、連掛通孔37,就可以使緩沖器3與車鉤體43之間形成活動連接,如圖15、圖16所示。進一步地,在銷軸5貫穿連接孔41、連掛通孔37后,可以在銷軸5上連接開口銷22,所述開口銷22位于車鉤體43外側,如圖15所示,通過設置開口銷22,可以有效地防止銷軸5的脫落。所述的鉤舌45呈半圓結構,且位于鉤槽44與鉤銷46之間,所述鉤舌45與車鉤體43之間形成活動連接,所述脫鉤桿47與鉤舌45固定連接,所述的復位彈簧48相對兩端分別與車鉤體43、脫鉤桿47連接,通過脫鉤桿47可以控制鉤舌45相對于鉤銷46在一定轉角范圍內轉動,在復位彈簧48的彈性力作用下,所述鉤舌45可以相對于鉤銷46自動復位。

上述的車鉤緩沖裝置通常固定安裝在車輛的相對兩端,在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需要進行連掛作業(yè)時,使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保持相對靠近運動,當其中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銷46插接入另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槽44中之后,通過其中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銷46內側面壓迫另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中的鉤舌45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通常是40度,使復位彈簧48不斷被拉伸,直至該相鄰兩節(jié)車輛上的相對的兩個車鉤體43之間連接到位,此時,該相對的兩個車鉤體43的連接面相互接觸,其中的兩個鉤舌45在各自復位彈簧48的彈性力作用下各自恢復原位,且其中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銷46與另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槽44相互卡接配合到位,如圖17、圖19所示,即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上的相對的兩個車鉤緩沖裝置之間處于鎖緊狀態(tài),從而使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實現(xiàn)了相互連掛。

當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之間需要解除相互連掛狀態(tài)時,作業(yè)人員只需要扳動脫鉤桿47,使復位彈簧48再次被拉伸,與脫鉤桿47相連的鉤舌45將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通常也是40度;使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保持相對分開運動,當其中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銷46完全脫離另一節(jié)車輛端部的車鉤體43上的鉤槽44時,如圖20所示,即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上的相對的兩個車鉤緩沖裝置之間處于解鎖狀態(tài),從而使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實現(xiàn)了相互脫開。在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上的相對的兩個車鉤緩沖裝置相互脫開之后,各自車鉤緩沖裝置中的復位彈簧48再次復位,車鉤體43恢復到如圖18所示的自然狀態(tài)。

由此可見,在將上述的車鉤緩沖裝置固定安裝在車輛的相對兩端之后,通過兩個相對的車鉤緩沖裝置之間的相互卡接,從而形成了如圖17所示的半自動型連掛緩沖結構,其中,連掛操作可以自動實現(xiàn),而脫鉤功能則需要手動操作實現(xiàn)。在相鄰的兩節(jié)車輛連掛到位后,由于相對的兩個車鉤之間的連接是緊密連接,沒有間隙,在列車縱向牽引或者制動時,可以減小車輛之間的縱向沖擊力,因而更加安全、可靠。另外,與現(xiàn)有的密接式車鉤結構相比較,本車鉤在保持基本的連掛、脫鉤功能的前提下,其結構更簡單、體積更小、重量也更輕,因此,不僅其實施成本更低廉,而且其操作也比較方便,很適合于對重量要求比較高的車型。與上述如圖11所示的手動型連掛緩沖結構相比較,采用如圖17所示的半自動型連掛緩沖結構之后,操作人員可以不需要借助簡單的輔助工具,即可快捷、可靠地實現(xiàn)相鄰兩節(jié)車輛之間的相互連掛和脫開,不僅操作、維護更加方便,提高了連掛作業(yè)效率,而且節(jié)省了人力投入成本,尤其適用于動車與動車之間的連掛。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